成為電腦顯示器之兩大應用技術;直到 2001 年末 LCD Monitor 正式替代 CRTMonitor 成為電腦顯示器之技術主流
第二章 液晶電視維修(LCD
TV)產業發展沿革第一節 液晶電視 (LCD TV)業沿革從圖 2 可看出整體平面顯示技術之發展歷程,TFT-LCD 萌芽於 1980 年代,1990
年代中期開始大量應用於筆記型電腦,90 年代末期則與 CRT 技術共存共榮,成為電腦顯示器之兩大應用技術;直到 2001 年末 LCD Monitor 正式替代
CRTMonitor 成為電腦顯示器之技術主流,目前朝向 LCD TV 及新應用領域發展。1990 年代末期之 PDP 約相當於 TFT-LCD 在 1990
年代以前之萌芽期;由於1995 年日本富士通成功將 42 吋 PDP 商品化使得 PDP 得以開始進入建廠量產之階段;2000 年起,PDP 拜日本於
1997~2000 年間建立產能,而開始進入成長期,並與各種投影電視(如過去之 CRT 及 LCD 投影電視及近來之 DLP 投影電視)共存共榮。OLED 與
FED 目前則類似 1990 年以前之 LCD 萌芽期,仍有重要之技術突破,目前仍僅止於利基市場之應用。綜上所述,TFT-LCD 不僅已完成技術萌芽及與 CRT
共存共榮階段,且已正式進入完全替代 CRT Monitor 成為主流技術並且朝向大型 LCD TV 以及新應用領域發展;而 PDP
則是經過技術萌芽階段,目前在產能開始建立並與投影電視共存共榮之過程;OLED 與 FED 則仍處於萌芽階段。因此就平面顯示發展歷程而言,TFT-LCD 與
PDP 將是兩大主要應用技術主流。
產品功能高傳真色彩影像處理、高動畫品質表現、多樣性輸入端。而 LCD-TV 面板關鍵因素則包括次世代投資動機、上下游供應鏈、價格競爭力、面板畫質技術(亮度、對比、色域、視角、反應速度)等。第三節 產業生命週期LCD 面板產業歷經數十年的發展,已發展成大者恆大的產業競局,加上主要應用產品已逐漸從產品生命週期成長期邁向成熟期,遂造成整體產業競爭態勢更形嚴峻。根據資策會 MIC 的資料表示,台灣 2008 年液晶電視修理產業的出貨規模約為 1,932 萬台,與 2007 年相比較,整體成長率已有逐漸趨緩的情形。雖然台灣已經囊括全球七成以上的液晶監視器製造,但液晶電視則只有約兩成的製造佔有率,儘管台灣品牌在液晶監視器上已有全球兩成以上的市佔率,但對液晶電視的銷售卻無特別的加分效果。雖然液晶電視銷售目前是市場的主流,但在龐大市場商機背後,台灣液晶電視製造代工量的勢力發展,遲遲無法搶食這塊市場大餅。目前液晶電視已朝大尺寸需求方向持續前進,品牌業者為獲取更好的利潤,朝更大尺寸液晶電視發展也已成趨勢,配合大尺寸液晶電視價格降低,讓 40 吋等級電視的市場規模快速竄升。但是當市場規模快速擴張,品牌業者獲利卻無法同步提高。所以品牌業者改變策略,改將產品報價一次降足、一次到位的方式促銷產品,寄望經此讓經濟規模更快速擴張,達到穩定或提升獲利的目的;致使其他品牌同業也因此不得跟進,使得價格戰的結果讓業者的競爭更陷入無底的深淵。但因業者間的相互競爭,讓液晶電視產業更快速發光發熱,對消費者而言卻是好事一件。液晶電視與歸屬於資訊產品的顯示器所面對的市場需求性質不同。
面板的不同主要在亮度、視角、反應速度與對比度上。在高畫質影像的取得上,在迴路設計上,液晶電視運用傳統利用於映像管電視上的 Y/C 分離迴路,以增加影像景深的銳利度。所以液晶電視絕對不同於電腦用液 晶螢幕。十、顯像方式完全不同液晶電視的顯像原理是透過背面的背光模組進行發光,再由電晶體控制每個像素液晶分子的透光程度.,電漿電視的平均使用年限較液晶電視短,約 20000 至 30000小時,之後亮度就會降到原來的一半左右,如果以每天觀看電視 8 個小時計算,約是7-10 年液晶電視、電漿電視之比較液晶電視 電漿電視發光原理 背燈管發光(缺 1.無法達到全黑)(缺 2.反應速度上遠遠不及放電發光的電漿電視)自發光發展方向 15~40 吋(*1) 32 吋~63 吋48~170W 350W耗電量(相近尺寸的機種相比,液晶電視大約只有電漿電視的 40% 的耗電量,同時也讓液晶電視比電漿電視散發出較低的熱量)使用壽命 約 6 萬小時(20 年)(有壞點問題)約 3 萬小時(10 年)(約 2~3 萬小時亮度就會降到原來的一半左右)輻射劑量 零輻射 低輻射電視修理及體積 液晶電視比電漿電視的厚度大約是縮減了 40%,重量則是大約縮減了 25% 參、結論:隨著時代的進步,在電子產業中,電視在每一戶人家幾乎是缺一不可的家電之ㄧ,從最早以前的平面電視演變成彩色電視在到液晶電視、電漿電視甚至現今已經有看到 60 吋以上的了。人類的需求帶給電子產業的進步,之後會演變到怎樣的地步也難以想像假如可以把這項產業進步到讓使用者看的更舒適、方便,然後看完之後眼睛較不會感到不適、疲憊,那不知道該有多好阿!
推薦連結:一些知識的分享
產品功能高傳真色彩影像處理、高動畫品質表現、多樣性輸入端。而 LCD-TV 面板關鍵因素則包括次世代投資動機、上下游供應鏈、價格競爭力、面板畫質技術(亮度、對比、色域、視角、反應速度)等。第三節 產業生命週期LCD 面板產業歷經數十年的發展,已發展成大者恆大的產業競局,加上主要應用產品已逐漸從產品生命週期成長期邁向成熟期,遂造成整體產業競爭態勢更形嚴峻。根據資策會 MIC 的資料表示,台灣 2008 年液晶電視修理產業的出貨規模約為 1,932 萬台,與 2007 年相比較,整體成長率已有逐漸趨緩的情形。雖然台灣已經囊括全球七成以上的液晶監視器製造,但液晶電視則只有約兩成的製造佔有率,儘管台灣品牌在液晶監視器上已有全球兩成以上的市佔率,但對液晶電視的銷售卻無特別的加分效果。雖然液晶電視銷售目前是市場的主流,但在龐大市場商機背後,台灣液晶電視製造代工量的勢力發展,遲遲無法搶食這塊市場大餅。目前液晶電視已朝大尺寸需求方向持續前進,品牌業者為獲取更好的利潤,朝更大尺寸液晶電視發展也已成趨勢,配合大尺寸液晶電視價格降低,讓 40 吋等級電視的市場規模快速竄升。但是當市場規模快速擴張,品牌業者獲利卻無法同步提高。所以品牌業者改變策略,改將產品報價一次降足、一次到位的方式促銷產品,寄望經此讓經濟規模更快速擴張,達到穩定或提升獲利的目的;致使其他品牌同業也因此不得跟進,使得價格戰的結果讓業者的競爭更陷入無底的深淵。但因業者間的相互競爭,讓液晶電視產業更快速發光發熱,對消費者而言卻是好事一件。液晶電視與歸屬於資訊產品的顯示器所面對的市場需求性質不同。
面板的不同主要在亮度、視角、反應速度與對比度上。在高畫質影像的取得上,在迴路設計上,液晶電視運用傳統利用於映像管電視上的 Y/C 分離迴路,以增加影像景深的銳利度。所以液晶電視絕對不同於電腦用液 晶螢幕。十、顯像方式完全不同液晶電視的顯像原理是透過背面的背光模組進行發光,再由電晶體控制每個像素液晶分子的透光程度.,電漿電視的平均使用年限較液晶電視短,約 20000 至 30000小時,之後亮度就會降到原來的一半左右,如果以每天觀看電視 8 個小時計算,約是7-10 年液晶電視、電漿電視之比較液晶電視 電漿電視發光原理 背燈管發光(缺 1.無法達到全黑)(缺 2.反應速度上遠遠不及放電發光的電漿電視)自發光發展方向 15~40 吋(*1) 32 吋~63 吋48~170W 350W耗電量(相近尺寸的機種相比,液晶電視大約只有電漿電視的 40% 的耗電量,同時也讓液晶電視比電漿電視散發出較低的熱量)使用壽命 約 6 萬小時(20 年)(有壞點問題)約 3 萬小時(10 年)(約 2~3 萬小時亮度就會降到原來的一半左右)輻射劑量 零輻射 低輻射電視修理及體積 液晶電視比電漿電視的厚度大約是縮減了 40%,重量則是大約縮減了 25% 參、結論:隨著時代的進步,在電子產業中,電視在每一戶人家幾乎是缺一不可的家電之ㄧ,從最早以前的平面電視演變成彩色電視在到液晶電視、電漿電視甚至現今已經有看到 60 吋以上的了。人類的需求帶給電子產業的進步,之後會演變到怎樣的地步也難以想像假如可以把這項產業進步到讓使用者看的更舒適、方便,然後看完之後眼睛較不會感到不適、疲憊,那不知道該有多好阿!
推薦連結:一些知識的分享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