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規範液晶電視產品必須要有相當比例的內製零組件。而這將牽動液晶電視廠商的成本組裝及模組運籌
但面對未來環境的發展與市場變遷及競爭者的挑戰,仍然有許多課題需克服。綜觀液晶面板產業所面臨的環境變遷因素,包括以下幾項:(一)
替代產品趨緩雖然液晶面板產業的產值逐年提升,液晶電視也被視為市場的主流,但 PDPTV 和 OLED TV 因為耗能壽命與成本問題,所以未來市場驅動因素仍依賴
LCDTV 以及各類型新興消費性電子的應用。(二) 投資甚鉅,市場不確定性增加液晶產品的投資金額,動輒 30 至 40
億美元,雖然造成潛在廠商進入的障礙墊高,但也使得投入廠商的退出成本也相對提高,尤其切割尺寸持續成長,但大尺寸的新興應用並不明確,市場風險亦相對增加。(三)
成本成為不可承受之重,關稅議題動見觀瞻。在各國政府有意培植當地電視產業情況下,進口液晶電視維修產品多被視為消費性電子產品而課以高額關稅,或規範液晶電視產品必須要有相當比例的內製零組件。而這將牽動液晶電視廠商的成本組裝及模組運籌,及全球供應鏈的布局。(四)
市場區隔二極化液晶電視也有相同的二極變化,針對特定市場,如價格高度敏感(超低價位) 、畫面品質堪用(類比訊號)
、大型量販通路(以量取勝)的市場區隔為主要對象,價格屢創新低,但強調高畫質及高性能的液晶電視市場需求亦不斷成長。第二節
產業趨勢變化與分析回顧電視發展的歷史,黑白映像管電視於 1941 年問世,1953 年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 FCC(Federal Communication
Council)正式將彩色電視納為製播傳輸的標準(陳勝強,2005)。
所以液晶電視維修已步入差異競爭時代,不論是畫質技術、廣告訴求,或服務標準,都可做為各品牌提出差異的切入點。第五章 液晶電視 (LCD TV)產業技術特性分析第一節 產業技術發展沿革與技術說明LCD TV 的主要特點,是使用液晶傳輸影像,液晶本身具有極化性(Polarizalility)和反射光線的作用,透過電壓的刺激改變液晶極化的角度,由不同大小電壓刺激可讓不同程度的光量通過,此原理可以讓液晶對光線的反射或透射產生強度的變化,如果控制液晶單位的電流強度,可以改變液晶的透明強度,再加上彩色濾光片就可構成繽紛色彩的螢幕影像。換言之,LCD TV 的原理就像是幻燈機,液晶板就像是幻燈片,靠著背後的光源(背光模組)穿透液晶板,才能夠讓液晶顯示板發光,再配上彩色濾光片分成 RGB 三原色光,才能顯現全彩畫面。LCD 技術雖起源於歐美,但將之發展形成產業的卻是日本。液晶最早是由奧地利的植物學家發現於 1888 年,直到 1971 年,TN(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的顯示)型 LCD 推出後,LCD 産業才進入真正的發展期。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和有源矩陣概念的提出,TFT-LCD 技術開始逐步成型,並且於 90 年代初期在日本開始産業化。現今主流的液晶顯示技術,可顯示高階彩色影像的主動矩陣型(Active Matrix)液晶,以 TFT(Thin Film Transistor)等主動元件來驅動各個像素液晶的方式,其中較常見的主動元件是非晶 Si-TFT (Amorphous Si-TFT),TFT 是以靜態驅動液晶故可應用於大面積、高解析度畫面,並且維持高顯示品質。圖 9 為 TFT-LCD 技術發展沿革,從 1990 年開始,日本的 Toshiba 首度將TFT-LCD 應用在 10.4 吋的筆記型電腦(NB)面板上,開始帶起了全球顯示器產業的革命。在 TFT-LCD 產業有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幾乎只要每前進一個世代,都會發生產能過剩,造成價格下滑,因而擴大產品應用領域,然後供不應求的情形開始發生,促使 TFT-LCD 前進一個世代,「液晶循環」就因此而生了。在 1995 年以前,TFT-LCD 還只是單純的應用在筆記型電腦(NB)面板上,主要還是以日本為發展重心。但是自 1996 年開始,TFT-LCD 進入了第三代生產線,也開啟了液晶顯示器的應用,在發展初期由於材料及零組件價格昂貴,生產良率不高且又必須面臨與 CRT 顯示器的競爭,發展過程非常艱辛。隨著韓國和台灣開始加入 TFT-LCD 的生產,競爭可說更加激烈,但是韓國和台灣液晶面板廠商挾著量產技術的優勢及較低廉的人工成本,雖然在關鍵材料及零組件的取得成本稍高於日本,但是還是非常有競爭力,並且淘汰了一些日本廠商。
電漿電視特性:完美的線性(perfect linearity)電漿電視不會有幾何失真(geometric distortion)的情形發生電視修理,因為他們是由許多放射的光點(emissive pixels)所組成的直線。寬廣的視覺角度(wide viewing angle)可以水平或垂直擺設,上下左右都有 160 度超廣角的觀賞角度,給予觀看者滿足的視覺享受。厚度薄及重量輕(shot depth and light weight)電漿電視的厚度只有 9 ~ 15cm,所以使用時,不需要太大的空間,重量只有 41 吋 CRT 顯示器的 1/4,且不到 40 吋背投影電視顯示器重量的一半。不受磁性干擾電漿電視不使用磁偏向或聚焦方式顯影,所以即使在強烈磁性干擾 的環境下,仍能不受其影響,在兩邊放置喇叭絕無問題。評論: 除非你家是在電車站、發電廠、高壓輸電線路旁邊,或是家裡放一塊大磁鐵,不然這個特點不算什麼太大的優點。可正確顯示影像的全平面畫面 (stable flat panel display)近年來,螢幕形狀都以平面 型為主流。雖然有許多映像管機種也開始採用這種方式,但這種方式是從畫面中 央到四角處,都是用一根電子槍控制螢光體,因此焦點不定,容易擴大四角畫面失真的情況。另一方面,採用逐步顯示方式的電漿電視,是直接讓每一個畫素發PDF 檔案使用 "pdfFactory" 光,因此在全平面畫面上可隨時發揮正確顯示的功能。不傷眼,不閃爍的影像傳統的映像管,是從畫面左上方依序掃描電子光束,再讓RGB 螢光體發光,因此這種時間性的偏差會造成發生閃爍的原因。大畫面映像管,則會呈現出不精細的影像與顯著的閃爍問題。
推薦連結:一些知識的分享
所以液晶電視維修已步入差異競爭時代,不論是畫質技術、廣告訴求,或服務標準,都可做為各品牌提出差異的切入點。第五章 液晶電視 (LCD TV)產業技術特性分析第一節 產業技術發展沿革與技術說明LCD TV 的主要特點,是使用液晶傳輸影像,液晶本身具有極化性(Polarizalility)和反射光線的作用,透過電壓的刺激改變液晶極化的角度,由不同大小電壓刺激可讓不同程度的光量通過,此原理可以讓液晶對光線的反射或透射產生強度的變化,如果控制液晶單位的電流強度,可以改變液晶的透明強度,再加上彩色濾光片就可構成繽紛色彩的螢幕影像。換言之,LCD TV 的原理就像是幻燈機,液晶板就像是幻燈片,靠著背後的光源(背光模組)穿透液晶板,才能夠讓液晶顯示板發光,再配上彩色濾光片分成 RGB 三原色光,才能顯現全彩畫面。LCD 技術雖起源於歐美,但將之發展形成產業的卻是日本。液晶最早是由奧地利的植物學家發現於 1888 年,直到 1971 年,TN(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的顯示)型 LCD 推出後,LCD 産業才進入真正的發展期。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和有源矩陣概念的提出,TFT-LCD 技術開始逐步成型,並且於 90 年代初期在日本開始産業化。現今主流的液晶顯示技術,可顯示高階彩色影像的主動矩陣型(Active Matrix)液晶,以 TFT(Thin Film Transistor)等主動元件來驅動各個像素液晶的方式,其中較常見的主動元件是非晶 Si-TFT (Amorphous Si-TFT),TFT 是以靜態驅動液晶故可應用於大面積、高解析度畫面,並且維持高顯示品質。圖 9 為 TFT-LCD 技術發展沿革,從 1990 年開始,日本的 Toshiba 首度將TFT-LCD 應用在 10.4 吋的筆記型電腦(NB)面板上,開始帶起了全球顯示器產業的革命。在 TFT-LCD 產業有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幾乎只要每前進一個世代,都會發生產能過剩,造成價格下滑,因而擴大產品應用領域,然後供不應求的情形開始發生,促使 TFT-LCD 前進一個世代,「液晶循環」就因此而生了。在 1995 年以前,TFT-LCD 還只是單純的應用在筆記型電腦(NB)面板上,主要還是以日本為發展重心。但是自 1996 年開始,TFT-LCD 進入了第三代生產線,也開啟了液晶顯示器的應用,在發展初期由於材料及零組件價格昂貴,生產良率不高且又必須面臨與 CRT 顯示器的競爭,發展過程非常艱辛。隨著韓國和台灣開始加入 TFT-LCD 的生產,競爭可說更加激烈,但是韓國和台灣液晶面板廠商挾著量產技術的優勢及較低廉的人工成本,雖然在關鍵材料及零組件的取得成本稍高於日本,但是還是非常有競爭力,並且淘汰了一些日本廠商。
電漿電視特性:完美的線性(perfect linearity)電漿電視不會有幾何失真(geometric distortion)的情形發生電視修理,因為他們是由許多放射的光點(emissive pixels)所組成的直線。寬廣的視覺角度(wide viewing angle)可以水平或垂直擺設,上下左右都有 160 度超廣角的觀賞角度,給予觀看者滿足的視覺享受。厚度薄及重量輕(shot depth and light weight)電漿電視的厚度只有 9 ~ 15cm,所以使用時,不需要太大的空間,重量只有 41 吋 CRT 顯示器的 1/4,且不到 40 吋背投影電視顯示器重量的一半。不受磁性干擾電漿電視不使用磁偏向或聚焦方式顯影,所以即使在強烈磁性干擾 的環境下,仍能不受其影響,在兩邊放置喇叭絕無問題。評論: 除非你家是在電車站、發電廠、高壓輸電線路旁邊,或是家裡放一塊大磁鐵,不然這個特點不算什麼太大的優點。可正確顯示影像的全平面畫面 (stable flat panel display)近年來,螢幕形狀都以平面 型為主流。雖然有許多映像管機種也開始採用這種方式,但這種方式是從畫面中 央到四角處,都是用一根電子槍控制螢光體,因此焦點不定,容易擴大四角畫面失真的情況。另一方面,採用逐步顯示方式的電漿電視,是直接讓每一個畫素發PDF 檔案使用 "pdfFactory" 光,因此在全平面畫面上可隨時發揮正確顯示的功能。不傷眼,不閃爍的影像傳統的映像管,是從畫面左上方依序掃描電子光束,再讓RGB 螢光體發光,因此這種時間性的偏差會造成發生閃爍的原因。大畫面映像管,則會呈現出不精細的影像與顯著的閃爍問題。
推薦連結:一些知識的分享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