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環保 在以 CCLF 冷陰極螢光燈作為背光源的 LCD中,其所不能缺少的一個主要元素就是汞
真正意義上的 LED 顯示器電視維修螢幕應該是 LED面板,但是現在 LED 面板生產技術還不夠成熟。現在我們所認識的
LED顯示器(電視),螢幕依然是液晶面板,只不過是由LED背光模組替代了傳統背光源而已。雖然這僅僅是背光源的變換,但是得益于
LED光源的優秀特性,卻能大幅度提升液晶顯示器(電視)的色域值,使液晶顯示器(電視)在較低的功耗下實現更高的亮度和色彩飽和度,以及動畫表現力。 安全環保 在以 CCLF 冷陰極螢光燈作為背光源的
LCD中,其所不能缺少的一個主要元素就是汞,這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水銀,而這種元素無疑是對人體有害的。雖然目前廠商在降低螢光管中的汞含量已經做了很大努力,但是依然不能完全解決無汞所帶來新技術問題。而發光二極體不含汞,以
LED
作為液晶顯示器(電視)背光源,完全符合綠色環保的時尚。色域增大眾所周知,液晶面板本身並不發光,必須透過背光的光線才能夠顯示畫面,其色彩的還原範圍主要取決於面板的偏光板、背光燈管、三原色濾光膜、液晶分子粘滯性這四項色彩還原指標。
歐洲歐洲地區一直以來為全球最大的LCD TV市場,2008年總計約有33%的市場占有率,如圖5-2-3所示。而歐盟將於2009年第一季實施能源標準計畫,將限制高耗電量電視的製作與銷售,電漿電視(PDP)將會因此受到波及。歐盟認為,以42吋PDP電視為例,一年將消耗822KW/Hr的電力,但同尺寸的液晶電視只要350KW/Hr,這波能源標準計畫將使液晶電視維修漸漸侵蝕原有的電漿電視市場占有率。2008年歐洲LCD TV尺寸銷售最多的為32吋,仍超過3成的比重,40吋級產品約近2成,未來隨著40吋級面板價格持下滑,預期2012年40吋級LCD TV銷售量將超過32吋級LCD TV。雖然2008年在整體經濟衰疲的影響下,美國與歐洲諸國的消費者信心水準皆已跌落谷底,但東歐一些新興國家市場如俄羅斯、土耳其、捷克、波蘭等,由於液晶電視的市場滲透率不高,未來還是可以維持較高的成長率。■ 北美北美與歐洲地區為液晶電視銷售的主力地帶,兩者加起來超過60%的銷售比重,2008年北美液晶電視的銷售量超過3,000萬台,比起2007年成長了22%。由於受到景氣的影響,北美液晶電視的消費者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焦點不再擺在40吋以上的液晶電視,而較專注在中小尺寸液晶電視,使得液晶電視的成長的主要動力在於中小尺寸的液晶電視,包含32吋以下的機種。第五章 全球大尺寸平面顯示面板應用市場分析在品牌銷售方面,根據北美消費性產品市調公司NPD Group的調查,Samsung仍維持北美電視銷售量排名第一,2008年市占率約為25%,其次為Sony的15%,Toshiba、Panasonic、及LG則緊跟在後,為北美電視銷售的前五名。美國政府本計畫在2009年2月開始進行電視數位化,但日前決議延至2009年6月,除了仍需解決數位電視轉換盒折價券財務問題,另一方面也希望給予消費者更多將類比轉成數位電視的時間。
所以液晶電視維修已步入差異競爭時代,不論是畫質技術、廣告訴求,或服務標準,都可做為各品牌提出差異的切入點。第五章 液晶電視 (LCD TV)產業技術特性分析第一節 產業技術發展沿革與技術說明LCD TV 的主要特點,是使用液晶傳輸影像,液晶本身具有極化性(Polarizalility)和反射光線的作用,透過電壓的刺激改變液晶極化的角度,由不同大小電壓刺激可讓不同程度的光量通過,此原理可以讓液晶對光線的反射或透射產生強度的變化,如果控制液晶單位的電流強度,可以改變液晶的透明強度,再加上彩色濾光片就可構成繽紛色彩的螢幕影像。換言之,LCD TV 的原理就像是幻燈機,液晶板就像是幻燈片,靠著背後的光源(背光模組)穿透液晶板,才能夠讓液晶顯示板發光,再配上彩色濾光片分成 RGB 三原色光,才能顯現全彩畫面。LCD 技術雖起源於歐美,但將之發展形成產業的卻是日本。液晶最早是由奧地利的植物學家發現於 1888 年,直到 1971 年,TN(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的顯示)型 LCD 推出後,LCD 産業才進入真正的發展期。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和有源矩陣概念的提出,TFT-LCD 技術開始逐步成型,並且於 90 年代初期在日本開始産業化。現今主流的液晶顯示技術,可顯示高階彩色影像的主動矩陣型(Active Matrix)液晶,以 TFT(Thin Film Transistor)等主動元件來驅動各個像素液晶的方式,其中較常見的主動元件是非晶 Si-TFT (Amorphous Si-TFT),TFT 是以靜態驅動液晶故可應用於大面積、高解析度畫面,並且維持高顯示品質。圖 9 為 TFT-LCD 技術發展沿革,從 1990 年開始,日本的 Toshiba 首度將TFT-LCD 應用在 10.4 吋的筆記型電腦(NB)面板上,開始帶起了全球顯示器產業的革命。在 TFT-LCD 產業有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幾乎只要每前進一個世代,都會發生產能過剩,造成價格下滑,因而擴大產品應用領域,然後供不應求的情形開始發生,促使 TFT-LCD 前進一個世代,「液晶循環」就因此而生了。在 1995 年以前,TFT-LCD 還只是單純的應用在筆記型電腦(NB)面板上,主要還是以日本為發展重心。但是自 1996 年開始,TFT-LCD 進入了第三代生產線,也開啟了液晶顯示器的應用,在發展初期由於材料及零組件價格昂貴,生產良率不高且又必須面臨與 CRT 顯示器的競爭,發展過程非常艱辛。隨著韓國和台灣開始加入 TFT-LCD 的生產,競爭可說更加激烈,但是韓國和台灣液晶面板廠商挾著量產技術的優勢及較低廉的人工成本,雖然在關鍵材料及零組件的取得成本稍高於日本,但是還是非常有競爭力,並且淘汰了一些日本廠商。
推薦連結:一些知識的分享
歐洲歐洲地區一直以來為全球最大的LCD TV市場,2008年總計約有33%的市場占有率,如圖5-2-3所示。而歐盟將於2009年第一季實施能源標準計畫,將限制高耗電量電視的製作與銷售,電漿電視(PDP)將會因此受到波及。歐盟認為,以42吋PDP電視為例,一年將消耗822KW/Hr的電力,但同尺寸的液晶電視只要350KW/Hr,這波能源標準計畫將使液晶電視維修漸漸侵蝕原有的電漿電視市場占有率。2008年歐洲LCD TV尺寸銷售最多的為32吋,仍超過3成的比重,40吋級產品約近2成,未來隨著40吋級面板價格持下滑,預期2012年40吋級LCD TV銷售量將超過32吋級LCD TV。雖然2008年在整體經濟衰疲的影響下,美國與歐洲諸國的消費者信心水準皆已跌落谷底,但東歐一些新興國家市場如俄羅斯、土耳其、捷克、波蘭等,由於液晶電視的市場滲透率不高,未來還是可以維持較高的成長率。■ 北美北美與歐洲地區為液晶電視銷售的主力地帶,兩者加起來超過60%的銷售比重,2008年北美液晶電視的銷售量超過3,000萬台,比起2007年成長了22%。由於受到景氣的影響,北美液晶電視的消費者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焦點不再擺在40吋以上的液晶電視,而較專注在中小尺寸液晶電視,使得液晶電視的成長的主要動力在於中小尺寸的液晶電視,包含32吋以下的機種。第五章 全球大尺寸平面顯示面板應用市場分析在品牌銷售方面,根據北美消費性產品市調公司NPD Group的調查,Samsung仍維持北美電視銷售量排名第一,2008年市占率約為25%,其次為Sony的15%,Toshiba、Panasonic、及LG則緊跟在後,為北美電視銷售的前五名。美國政府本計畫在2009年2月開始進行電視數位化,但日前決議延至2009年6月,除了仍需解決數位電視轉換盒折價券財務問題,另一方面也希望給予消費者更多將類比轉成數位電視的時間。
所以液晶電視維修已步入差異競爭時代,不論是畫質技術、廣告訴求,或服務標準,都可做為各品牌提出差異的切入點。第五章 液晶電視 (LCD TV)產業技術特性分析第一節 產業技術發展沿革與技術說明LCD TV 的主要特點,是使用液晶傳輸影像,液晶本身具有極化性(Polarizalility)和反射光線的作用,透過電壓的刺激改變液晶極化的角度,由不同大小電壓刺激可讓不同程度的光量通過,此原理可以讓液晶對光線的反射或透射產生強度的變化,如果控制液晶單位的電流強度,可以改變液晶的透明強度,再加上彩色濾光片就可構成繽紛色彩的螢幕影像。換言之,LCD TV 的原理就像是幻燈機,液晶板就像是幻燈片,靠著背後的光源(背光模組)穿透液晶板,才能夠讓液晶顯示板發光,再配上彩色濾光片分成 RGB 三原色光,才能顯現全彩畫面。LCD 技術雖起源於歐美,但將之發展形成產業的卻是日本。液晶最早是由奧地利的植物學家發現於 1888 年,直到 1971 年,TN(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的顯示)型 LCD 推出後,LCD 産業才進入真正的發展期。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和有源矩陣概念的提出,TFT-LCD 技術開始逐步成型,並且於 90 年代初期在日本開始産業化。現今主流的液晶顯示技術,可顯示高階彩色影像的主動矩陣型(Active Matrix)液晶,以 TFT(Thin Film Transistor)等主動元件來驅動各個像素液晶的方式,其中較常見的主動元件是非晶 Si-TFT (Amorphous Si-TFT),TFT 是以靜態驅動液晶故可應用於大面積、高解析度畫面,並且維持高顯示品質。圖 9 為 TFT-LCD 技術發展沿革,從 1990 年開始,日本的 Toshiba 首度將TFT-LCD 應用在 10.4 吋的筆記型電腦(NB)面板上,開始帶起了全球顯示器產業的革命。在 TFT-LCD 產業有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幾乎只要每前進一個世代,都會發生產能過剩,造成價格下滑,因而擴大產品應用領域,然後供不應求的情形開始發生,促使 TFT-LCD 前進一個世代,「液晶循環」就因此而生了。在 1995 年以前,TFT-LCD 還只是單純的應用在筆記型電腦(NB)面板上,主要還是以日本為發展重心。但是自 1996 年開始,TFT-LCD 進入了第三代生產線,也開啟了液晶顯示器的應用,在發展初期由於材料及零組件價格昂貴,生產良率不高且又必須面臨與 CRT 顯示器的競爭,發展過程非常艱辛。隨著韓國和台灣開始加入 TFT-LCD 的生產,競爭可說更加激烈,但是韓國和台灣液晶面板廠商挾著量產技術的優勢及較低廉的人工成本,雖然在關鍵材料及零組件的取得成本稍高於日本,但是還是非常有競爭力,並且淘汰了一些日本廠商。
推薦連結:一些知識的分享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