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電視的顯像原理是透過背面的背光模組進行發光,再由電晶體控制 每個像素液晶分子的透光程度
面板的不同主要在亮度、視角、反應速度與對比度上。在高畫質影像的取得上,在迴路設計上,液晶電視維修運用傳統利用於映像管電視上 的 Y/C
分離迴路,以增加影像景深的銳利度。所以液晶電視絕對不同於電腦用液顯像方式完全不同 液晶電視的顯像原理是透過背面的背光模組進行發光,再由電晶體控制
每個像素液晶分子的透光程度.電漿電視的平均使用年限較液晶電視短,約 20000 至 30000 小時,之後亮度就會降到原來的一半左右,如果以每天觀看電視 8
個小時計算,約是7-10 年二者的優缺點比較:耗電量液晶電視勝出 電漿電視的耗電量要比液晶電視還大,一般來說相近尺寸的機種相比,液晶電視大約只有電漿電視的
40%的耗電量,同時也讓液晶電視比電漿電視散發出較電視可以做得比同尺寸的電漿電視更輕,更薄,而且差距還蠻大的,液晶電視比電漿電視的厚度大約是縮減了
40%,重量則是大約縮減了25%,更適合於裝潢空間的掛壁使用.使用壽命為液晶電視勝出 目前電漿電視受限於螢光體的材料,使用壽命大約是
20000-30000小時,[屆時畫面亮度會衰減約剩一半],而液晶面板本身壽命大約是50000-60000小時,因此挑剔的用家只要每 20000
小時左右更換一次液晶電視的背光模組,又可以繼續使用,電漿電視則是使用約 20000-30000小時[每天平均觀看 8 個小時,大約是 7-10
年之後],就必須汰舊換新了.畫質表現為電漿電視勝出
電視機的價格不斷下降,經濟高度發展的市場區塊中,平面電視的市場滲透率不斷提升,在平面電視的技術領域中,以液晶、電漿(PDP)與有機電激發光顯示器(OLED)三大項目為主,其中,液晶電視(LCD TV)因製造廠商眾多、價格競爭力大,更是最大宗的項目。液晶電視(LCD TV)和液晶顯示器(LCD Monitor)都 是 使 用 TFT 液晶方式所製作的影像顯示設備,但是因使用目的不同,一般將其分為兩大類,液晶電視(LCD TV)是在一般家庭客廳內作為觀賞電視或影片遠距離之用,液晶顯示器(LCD Monitor)則為在辦公室或書房內,作為近距離觀賞電腦生成的資訊與圖像,當作電腦終端機之用。如圖 1 所示,可由顯示器之分類看出液晶電視(LCD TV)是在平面顯示器分類下的液晶產品。圖 1 顯示器之分類由於 LCD Monitor 與 LCD TV 的應用不同,前者屬於資訊用,主要是個人使用產品,TV 是視訊產品主要是家庭使用產品,因此,產品特性的需求也不同,最主要的差異在於尺寸、亮度、應答速度、色飽和度、視角及解析度等特性改良,而關鍵零組件發展則攸關 LCD TV 特性的實現電視修理。以下將液晶電視與液晶顯示器從外觀上來看,液晶顯示器與液晶電視之間較大差異是螢幕及格式上的不同。大部份電腦用的液晶顯示器都採用 17 英吋的 SXGA 格式(1280×1024),而大螢幕 LCD TV 的入門級產品,原則上都不小於 30 英吋,且都採用寬螢幕的 XGAPlus 格式(1366×768);40 英吋或以上的大螢幕 LCD TV 採用高解析電視(HDTV)格式(1920×1080),為市場上的高階產品。
但面對未來環境的發展與市場變遷及競爭者的挑戰,仍然有許多課題需克服。綜觀液晶面板產業所面臨的環境變遷因素,包括以下幾項:(一) 替代產品趨緩雖然液晶面板產業的產值逐年提升,液晶電視也被視為市場的主流,但 PDPTV 和 OLED TV 因為耗能壽命與成本問題,所以未來市場驅動因素仍依賴 LCDTV 以及各類型新興消費性電子的應用。(二) 投資甚鉅,市場不確定性增加液晶產品的投資金額,動輒 30 至 40 億美元,雖然造成潛在廠商進入的障礙墊高,但也使得投入廠商的退出成本也相對提高,尤其切割尺寸持續成長,但大尺寸的新興應用並不明確,市場風險亦相對增加。(三) 成本成為不可承受之重,關稅議題動見觀瞻。在各國政府有意培植當地電視產業情況下,進口液晶電視維修產品多被視為消費性電子產品而課以高額關稅,或規範液晶電視產品必須要有相當比例的內製零組件。而這將牽動液晶電視廠商的成本組裝及模組運籌,及全球供應鏈的布局。(四) 市場區隔二極化液晶電視也有相同的二極變化,針對特定市場,如價格高度敏感(超低價位) 、畫面品質堪用(類比訊號) 、大型量販通路(以量取勝)的市場區隔為主要對象,價格屢創新低,但強調高畫質及高性能的液晶電視市場需求亦不斷成長。第二節 產業趨勢變化與分析回顧電視發展的歷史,黑白映像管電視於 1941 年問世,1953 年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 FCC(Federal Communication Council)正式將彩色電視納為製播傳輸的標準(陳勝強,2005)。
推薦連結:一些知識的分享
電視機的價格不斷下降,經濟高度發展的市場區塊中,平面電視的市場滲透率不斷提升,在平面電視的技術領域中,以液晶、電漿(PDP)與有機電激發光顯示器(OLED)三大項目為主,其中,液晶電視(LCD TV)因製造廠商眾多、價格競爭力大,更是最大宗的項目。液晶電視(LCD TV)和液晶顯示器(LCD Monitor)都 是 使 用 TFT 液晶方式所製作的影像顯示設備,但是因使用目的不同,一般將其分為兩大類,液晶電視(LCD TV)是在一般家庭客廳內作為觀賞電視或影片遠距離之用,液晶顯示器(LCD Monitor)則為在辦公室或書房內,作為近距離觀賞電腦生成的資訊與圖像,當作電腦終端機之用。如圖 1 所示,可由顯示器之分類看出液晶電視(LCD TV)是在平面顯示器分類下的液晶產品。圖 1 顯示器之分類由於 LCD Monitor 與 LCD TV 的應用不同,前者屬於資訊用,主要是個人使用產品,TV 是視訊產品主要是家庭使用產品,因此,產品特性的需求也不同,最主要的差異在於尺寸、亮度、應答速度、色飽和度、視角及解析度等特性改良,而關鍵零組件發展則攸關 LCD TV 特性的實現電視修理。以下將液晶電視與液晶顯示器從外觀上來看,液晶顯示器與液晶電視之間較大差異是螢幕及格式上的不同。大部份電腦用的液晶顯示器都採用 17 英吋的 SXGA 格式(1280×1024),而大螢幕 LCD TV 的入門級產品,原則上都不小於 30 英吋,且都採用寬螢幕的 XGAPlus 格式(1366×768);40 英吋或以上的大螢幕 LCD TV 採用高解析電視(HDTV)格式(1920×1080),為市場上的高階產品。
但面對未來環境的發展與市場變遷及競爭者的挑戰,仍然有許多課題需克服。綜觀液晶面板產業所面臨的環境變遷因素,包括以下幾項:(一) 替代產品趨緩雖然液晶面板產業的產值逐年提升,液晶電視也被視為市場的主流,但 PDPTV 和 OLED TV 因為耗能壽命與成本問題,所以未來市場驅動因素仍依賴 LCDTV 以及各類型新興消費性電子的應用。(二) 投資甚鉅,市場不確定性增加液晶產品的投資金額,動輒 30 至 40 億美元,雖然造成潛在廠商進入的障礙墊高,但也使得投入廠商的退出成本也相對提高,尤其切割尺寸持續成長,但大尺寸的新興應用並不明確,市場風險亦相對增加。(三) 成本成為不可承受之重,關稅議題動見觀瞻。在各國政府有意培植當地電視產業情況下,進口液晶電視維修產品多被視為消費性電子產品而課以高額關稅,或規範液晶電視產品必須要有相當比例的內製零組件。而這將牽動液晶電視廠商的成本組裝及模組運籌,及全球供應鏈的布局。(四) 市場區隔二極化液晶電視也有相同的二極變化,針對特定市場,如價格高度敏感(超低價位) 、畫面品質堪用(類比訊號) 、大型量販通路(以量取勝)的市場區隔為主要對象,價格屢創新低,但強調高畫質及高性能的液晶電視市場需求亦不斷成長。第二節 產業趨勢變化與分析回顧電視發展的歷史,黑白映像管電視於 1941 年問世,1953 年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 FCC(Federal Communication Council)正式將彩色電視納為製播傳輸的標準(陳勝強,2005)。
推薦連結:一些知識的分享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