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加速液晶面板在40吋級以上平面電視的市占率,2009年預估40吋以上的液晶電視占有率會慢慢提升
第五章
全球大尺寸平面顯示面板應用市場分析在液晶電視尺寸方面,如圖5-2-2所示,全球2008年32吋以下的液晶電視仍超過60%;40吋級以上電視卻未能如期突破3成;40/42吋級液晶電視亦未能達到20%以上,使2008年整體液晶電視平均尺寸僅約33吋。而隨著40吋以上的面板價格持續下滑,將有機會刺激終端消費,並加速液晶面板在40吋級以上平面電視的市占率,2009年預估40吋以上的液晶電視占有率會慢慢提升。5-2-2
液晶電視之產品技術發展趨勢2008年在大國際展覽會場上,不難察覺出幾項液晶電視未來發展的趨勢,除了延續2007年薄型化,120Hz以上快速液晶反應之外,由於環保議題提倡下節能省電、節材成為未來液晶電視訴求之一。
LED背光液晶電視利用LED做背光源不論是在省電、色彩表現及外觀照型上,皆比起傳統CCFL燈管擁有較多優勢,許多面板大廠也在LED
TV上積極開發。SHARP發表了65吋及52吋Full HD超薄型液晶電視維修,主要利用了RGB三色LED作為背光源,實現了最薄部分為22.8mm的機身厚度和省電的功能,65吋耗電量為294W;52吋為220W,與該公司2007年的機型相比,降低了20%以上的耗電量。此外,此系列產品擁有100萬比1之對比度、色彩表現範圍按NTSC規格比為150%,並已於2008年底上市。
接近基板溝紋位置時,液晶分子所受的束縛力較大,所以會沿著上下基板溝紋方向排列,而中間部分的液晶分子束縛力較小,在液晶盒內會形成扭轉排列。因為在液晶盒內的向列型液晶分子共扭轉90 度,故稱此工作模式為扭轉向列型。另外,上下基板外側各加上一片偏光板。接著,我們進一步說明此顯示器的明暗對比顯示動作原理。首先,由白色背面光源所射出的光通過第一偏光板後,自然光即被偏極化為線偏極光,在不施加電壓時,則此線偏極光進入液晶盒內,逐漸隨液晶分子扭轉方向前進,因上下兩片偏光板的穿透軸和配向膜同向,兩偏光板的穿透軸互相垂直,光可通過第二片偏光板而形成亮的狀態。相反地,若施加電壓時,液晶分子傾向於與施加電場方向呈平行,因此液晶分子一一垂直於玻璃基板表面,則線偏極光直接通過液晶盒到達 第二片偏光板,這時光會被偏光板所吸收而無法通過,形成暗的狀態。因此,利用適當驅動電壓可得到亮暗對比顯示的效果,此顯示畫面為一白底黑字的模式。〈註一〉二、構造:每個畫素由以下幾個部分構成:懸浮於兩個透明電極(氧化銦錫)間的一列液晶分子層,兩邊外側有兩個偏振方向互相垂直的偏振過濾片,如果沒有電極間的液 晶,光通過其中一個過濾片勢必被另一個阻擋,通過一個過濾片的光線偏振方向被液晶旋轉,從而能夠通過另一個。將電荷加到透明電極上後,液晶分子將順著電場方向排列,因此限制了透過光線偏振方向的旋轉,假如液晶分子被完全打散,通過的光線其偏振方向將和第二個偏振片完全垂直,因此被光線完全阻擋了,此時畫素不發光,通過控制每個畫素 中液晶的旋轉方向,我們可以控制照亮畫素的光線,可多可少。為了省電,LCD 顯示採用復用的方法,在復用模式下,一端的電極分組連接在一起,每一組電極連接到一個電源,另一端的電極也分組連接,每一組連接到電源另一端,分組設計保證每個畫素由一個獨立的電源控制,電子設備或者驅動電子設備的軟體通過電視修理控制電源的開/關序列,從而控制畫素的顯示。
第二章 液晶電視維修(LCD TV)產業發展沿革第一節 液晶電視 (LCD TV)業沿革從圖 2 可看出整體平面顯示技術之發展歷程,TFT-LCD 萌芽於 1980 年代,1990 年代中期開始大量應用於筆記型電腦,90 年代末期則與 CRT 技術共存共榮,成為電腦顯示器之兩大應用技術;直到 2001 年末 LCD Monitor 正式替代 CRTMonitor 成為電腦顯示器之技術主流,目前朝向 LCD TV 及新應用領域發展。1990 年代末期之 PDP 約相當於 TFT-LCD 在 1990 年代以前之萌芽期;由於1995 年日本富士通成功將 42 吋 PDP 商品化使得 PDP 得以開始進入建廠量產之階段;2000 年起,PDP 拜日本於 1997~2000 年間建立產能,而開始進入成長期,並與各種投影電視(如過去之 CRT 及 LCD 投影電視及近來之 DLP 投影電視)共存共榮。OLED 與 FED 目前則類似 1990 年以前之 LCD 萌芽期,仍有重要之技術突破,目前仍僅止於利基市場之應用。綜上所述,TFT-LCD 不僅已完成技術萌芽及與 CRT 共存共榮階段,且已正式進入完全替代 CRT Monitor 成為主流技術並且朝向大型 LCD TV 以及新應用領域發展;而 PDP 則是經過技術萌芽階段,目前在產能開始建立並與投影電視共存共榮之過程;OLED 與 FED 則仍處於萌芽階段。因此就平面顯示發展歷程而言,TFT-LCD 與 PDP 將是兩大主要應用技術主流。
推薦連結:一些知識的分享
接近基板溝紋位置時,液晶分子所受的束縛力較大,所以會沿著上下基板溝紋方向排列,而中間部分的液晶分子束縛力較小,在液晶盒內會形成扭轉排列。因為在液晶盒內的向列型液晶分子共扭轉90 度,故稱此工作模式為扭轉向列型。另外,上下基板外側各加上一片偏光板。接著,我們進一步說明此顯示器的明暗對比顯示動作原理。首先,由白色背面光源所射出的光通過第一偏光板後,自然光即被偏極化為線偏極光,在不施加電壓時,則此線偏極光進入液晶盒內,逐漸隨液晶分子扭轉方向前進,因上下兩片偏光板的穿透軸和配向膜同向,兩偏光板的穿透軸互相垂直,光可通過第二片偏光板而形成亮的狀態。相反地,若施加電壓時,液晶分子傾向於與施加電場方向呈平行,因此液晶分子一一垂直於玻璃基板表面,則線偏極光直接通過液晶盒到達 第二片偏光板,這時光會被偏光板所吸收而無法通過,形成暗的狀態。因此,利用適當驅動電壓可得到亮暗對比顯示的效果,此顯示畫面為一白底黑字的模式。〈註一〉二、構造:每個畫素由以下幾個部分構成:懸浮於兩個透明電極(氧化銦錫)間的一列液晶分子層,兩邊外側有兩個偏振方向互相垂直的偏振過濾片,如果沒有電極間的液 晶,光通過其中一個過濾片勢必被另一個阻擋,通過一個過濾片的光線偏振方向被液晶旋轉,從而能夠通過另一個。將電荷加到透明電極上後,液晶分子將順著電場方向排列,因此限制了透過光線偏振方向的旋轉,假如液晶分子被完全打散,通過的光線其偏振方向將和第二個偏振片完全垂直,因此被光線完全阻擋了,此時畫素不發光,通過控制每個畫素 中液晶的旋轉方向,我們可以控制照亮畫素的光線,可多可少。為了省電,LCD 顯示採用復用的方法,在復用模式下,一端的電極分組連接在一起,每一組電極連接到一個電源,另一端的電極也分組連接,每一組連接到電源另一端,分組設計保證每個畫素由一個獨立的電源控制,電子設備或者驅動電子設備的軟體通過電視修理控制電源的開/關序列,從而控制畫素的顯示。
第二章 液晶電視維修(LCD TV)產業發展沿革第一節 液晶電視 (LCD TV)業沿革從圖 2 可看出整體平面顯示技術之發展歷程,TFT-LCD 萌芽於 1980 年代,1990 年代中期開始大量應用於筆記型電腦,90 年代末期則與 CRT 技術共存共榮,成為電腦顯示器之兩大應用技術;直到 2001 年末 LCD Monitor 正式替代 CRTMonitor 成為電腦顯示器之技術主流,目前朝向 LCD TV 及新應用領域發展。1990 年代末期之 PDP 約相當於 TFT-LCD 在 1990 年代以前之萌芽期;由於1995 年日本富士通成功將 42 吋 PDP 商品化使得 PDP 得以開始進入建廠量產之階段;2000 年起,PDP 拜日本於 1997~2000 年間建立產能,而開始進入成長期,並與各種投影電視(如過去之 CRT 及 LCD 投影電視及近來之 DLP 投影電視)共存共榮。OLED 與 FED 目前則類似 1990 年以前之 LCD 萌芽期,仍有重要之技術突破,目前仍僅止於利基市場之應用。綜上所述,TFT-LCD 不僅已完成技術萌芽及與 CRT 共存共榮階段,且已正式進入完全替代 CRT Monitor 成為主流技術並且朝向大型 LCD TV 以及新應用領域發展;而 PDP 則是經過技術萌芽階段,目前在產能開始建立並與投影電視共存共榮之過程;OLED 與 FED 則仍處於萌芽階段。因此就平面顯示發展歷程而言,TFT-LCD 與 PDP 將是兩大主要應用技術主流。
推薦連結:一些知識的分享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