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脾胃運化,故應少食芋子、番薯、蠶豆、碗豆等易引起腹漲的食物。此外,妊娠期因臟腑經絡之血皆注於衝任以養胎,機體相對處於陰血偏虛、陽氣偏盛的狀態,所以一般都應忌食辛辣刺激和溫燥的飲食
一分錢一分貨,很多廠商用便宜的東西釣消費者上鉤,而許多人也的確買單了。三聚氫胺、和塑化劑事件,都是廠商想要Cost down長期下來的結果,其中不乏知名大廠也中標了。一昧地想cost down,就會有人挺而走險。所以,太過便宜的保健食品,不要買!保健食品的價值,有時不能只從售價來判斷,不想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褐藻糖膠台灣製的廠商還是有認真負責的好產品。我認為,最大的問題在於現行法規制度的不健全,這是非常基礎的管理問題。目前的衛生署,沒有任何制度管理國產的保健食品,就像你今天想開一家早餐店一樣,開門就可以做生意了,沒有什麼衛生法規要先通過符合,沒有一套標準程序可供業者參考遵守,包裝的容器耐不耐熱、杯子是不是GMP工廠(符合衛生條件)生產出來的,甚至於洗碗水多久要換一次,這些影響食品安全的種種,並沒有任何的規範,那麼現在靠的是什麼?業者自律。「業者自律」,有用嗎?有用的話就不會出那麼多事了。
冬蟲夏草主要藥理成分為蟲草多醣、冬蟲夏草素、蟲草酸、粗蛋白,蟲草多醣具有調節人體免疫系統機能的功用,冬蟲夏草萃取物經臨床研究認為,具有相當程度擴張氣管與支氣管平滑肌功能,中醫則利用冬蟲夏草治療部分呼吸疾病,幫助改善支氣管炎、氣喘等呼吸系統疾病引起的不適現象。多醣體具備多元的營養保健價值,其調節免疫系統的良好功效,是增強免疫力很好的食材,而每種多醣體各自擁有獨特功效,建議可以選擇不同的多醣體食物,增添豐富的營養與風味,透過飲食為身體打好健康基礎!
有需要再吃維生素不必天天補充,有需要再吃。身體對營養素的吸收並非照單全收,有時吃得少,反而會強迫細胞吸收得更好。每隔兩、三天吃一次,不但減少過量危險,也可以補足身體對營養素的需求。特殊情況如壓力大、學測考試或經常加班熬夜時,可適量補充維生素。身兼教學與行政工作,每當黃惠宇教授發現自己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就會吞顆維生素B群補充體力。此外,如慢性病人也可適量補充維生素B群。因為慢性病如同處於高壓力狀態中,很容易消耗維生素B群,林杰樑醫師提醒。其他像咀嚼、食物攝取有問題的銀髮族,也可適量補充綜合維生素,輔大營養系副教授曾明淑建議。但孕婦和幼童,最好不要隨便補充維生素。因為任何外來物質都會影響到胚胎發育,譬如綜合維生素中含維生素A,過量會造成畸胎,因此在懷孕過程中,最好不要服用維生素和補充品。於該不該吃葉酸預防寶寶神經管缺陷?建議可先和醫師及藥師討論後再使用。在美國,政府嚴格把關四歲以下孩童不能任意使用褐藻糖膠,須由醫生評估使用。因為寶寶長高長壯需要蛋白質、脂肪和多種營養素,「光吃維生素是不夠的,」
飲食有節或飢飽適當都是指飲食要適度,不能過少也不能過多。它是保證合理膳食的重要內容之一。一般來說,當食慾得到滿足時,熱量需要即可以滿足,表示人體健康的標準之一的體重也可以維持正常。進食過少引起消瘦,進食過多引起肥胖,無疑都是不好的。我國古代對飲食過多給人帶來的損害十分注意。《黃帝內經》說,飲食“勿使過之,傷其正也”。首先是“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再則可引起某些疾病。對於飲食營養過於豐富造成的嚴重後果,《壽世保元》指出:“恣口腹之欲,極滋味之美,窮飲食之樂,雖肌體充腴,容色悅澤,而酷烈之氣內蝕臟腑,精神虛矣!”如何掌握好飲食有節《飲膳正要》說得好,“善養性者,先飢而食,食勿令飽;先渴而飲,飲勿令過。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至今也是十分可行的。妊娠產後飲食妊娠、產後因孕育胎兒或哺乳等特殊生理情況,因此要選用適宜的飲食而避忌不適宜的飲食。總體來說,孕婦的飲食要從穀物糧食、動物性食物中獲得足夠的熱量,飲食要多樣化,並根據妊娠不同階段擬定飲食。如早期出現孕吐,飲食要投其所好,少吃多餐。2~3月孕吐消失後應多食富含蛋白質的動物性食物、大豆與乾果,富含維生素、褐藻糖膠纖維素的蔬菜、水果。忌食過鹹、含鈉多的飲食,如鹹魚、臘肉。妊娠後期有水腫等情況時,飲食宜清淡,要少吃鹽,宜食有健脾利濕功能的鯉魚、鯽魚、赤小豆、薏苡仁;同時還應食含鐵、鈣豐富的動物肝臟、肉鬆、豆製品。此期由於胎兒逐漸長大,影響脾胃運化,故應少食芋子、番薯、蠶豆、碗豆等易引起腹漲的食物。此外,妊娠期因臟腑經絡之血皆注於衝任以養胎,機體相對處於陰血偏虛、陽氣偏盛的狀態,所以一般都應忌食辛辣刺激和溫燥的飲食,如姜、辣椒、桂皮、酒、羊肉、狗肉等。產後因產時的體力消耗與出血,產婦處於虛弱狀態,又有哺乳的需要,因此應多食富含脂肪、蛋白質和能補養氣血的飲食,如動物性飲食、豆類、乾果,或在膳食中添加黃芪、黨參、當歸、大棗等。產後大便困難者,可多食蔬菜、芝麻、胡桃仁等。食量要根據產婦的胃口逐漸增加,飲食要容易消化。勿食生冷堅硬和過於肥膩味厚的食物,以免損傷胃氣。
藥局的藥師助理、有機店老闆與店員、直銷商、醫院的門市人員…等,這些第一線「保健食品」的「銷售者」,不一定都有營養專業背景,若是產品廠商和主管、老闆、上線沒有良好的教育訓練,可能會給「消費者」錯誤的使用訊息。
我最常看到的問題就是「長期高劑量補充」,有些「銷售者」認為保健食品吃越多效果會越好,於是告訴「消費者」要大量加倍的食用。有些「保健食品」在特殊情況下可以加倍食用 (例如:腹瀉時可以補充大量的益生菌加速壞菌排除),但不是所有「保健食品」都是如此,像是脂溶性的褐藻醣膠營養素 (例如:維生素A、D、E、K),過量會囤積在體內,可能有中毒的疑慮。另外,在特定情況下,某些營養素可以增加 (例如:感冒時維他命C可增加到每天2000~3000 mg),但這並不代表需要「長期」這樣補充,雖然維他命C是水溶性不會有囤積中毒的疑慮,但若身體長期習慣這麼高劑量的營養素,哪天突然減少補充量時,反而會出現缺乏症 (其實並沒有缺乏,但身體感覺到營養素濃度落差太大),而且維生素C在體內的代謝會產生草酸,長期高劑量補充會增加結石的風險。正確觀念:人體對於營養素的吸收是有限的,一次過高的劑量身體吸收率差也只是流失浪費。Donna建議,「保健食品」的食用量還是要諮詢過專業的醫師、藥師或營養師,並且把握「保養低劑量 (有特殊需求再加量)」、「少量多次」、「多喝水」的原則較為安全。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