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幼兒發展,先了解影響幼兒理解電視的原因為何,再透過文獻了解幼兒階段的重要發展內涵及特點外
方案教學的教學流程可分為開始、發展及結束三個階段,茲說明各階段的主要活動如下:第二節 幼兒發展與捧馨園幼兒教育課程孩子住在充滿幻想與感覺的世界……,
他們探究最不起眼的東西,他們自得其樂,並看到自己希望看見的一切。— Adam G.
Oehlenschlager本節內容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是幼兒發展,先了解影響幼兒理解電視的原因為何,再透過文獻了解幼兒階段的重要發展內涵及特點外,並討論幼兒媒體行為特質及其發展之關係,最後從發展的觀點說明何以媒體素養應從幼兒階段做起。第二部分:探究幼兒教育課程之教學理念、課程模式及其學習內涵,以說明媒體素養與幼兒學習之接軌。
一、幼兒發展周芊等學者(2004)與黃伊瑩(2005)的研究中曾綜合國內外的研究歸納出影響幼兒解讀電視容的因素,包括:1、
媒介內容與觀看者的相似性:幼兒以基模(scheme)的認知方式來組織電視
在園區我們透過生活學習、課程、人的互動、對話等方式,協助幼兒以良善的語言與人相處、溝通、培養思考、自主與積極樂觀等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尊重幼兒及其家庭的環境及個別差異,營造一個跨階級共享、平等互惠的園區文化。更將上述教保模式與信念融入於幼兒的教學、保育及生活照顧中,教保人員依幼童個別能力及需求,引導其適性發展,養成捧馨園幼兒對環境及學習產生興趣。
在課程規劃上,注重「做中學」的學習概念,以開放(啟發)式教育的精神,提供豐富的角落探索環境與建構取向的主題課程,引領孩子為未來做生活與學習的能力準備。「我們出門前有約定過不行,你可以不高興,媽媽等你想清楚。」這兩種結果會不一樣,後面的方式,會讓孩子去思考,去理解爸媽到底要教我的是什麼。所以,我才一直在提倡的情緒教育三要,「要溫和語氣+要簡單指令+要鼓勵好好的說」面對愛說不要、愛尖叫小孩,怎麼教?你家有尖叫小孩嗎?我家的老二在11個月大時,肺活
台灣 1991-2011 年幼兒教育課程研究的回顧壹、緒論臺灣自 1990
年中期,受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推動,中小學課程研究的發展相當地快速蓬勃(高新建、許育建,2005)。不只有許多課程學術著作的出版,課程領域期刊的發行,更有多間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的成立,課程與教學成為教育學門裡新興、活躍的領域。相較之下,國民政府自遷臺以來,政府對教育的關注焦點放在義務教育階段,捧馨園幼兒教育大量依賴私有市場的提供,直到
1981
年頒定「幼稚教育法」,學前教育正式納入教育學制範圍,幼教學術發展才逐漸起步。隨著全球化的來臨,臺灣幼教界引進國外流行的課程模式與實務經驗,也陸續有幼兒園致力於優質課程的發展,但是距離幼教課程本土化仍有一大段距離。近年來,臺灣推動幼托整合的重大改革,試圖建置六歲以下幼兒照顧和教育的完善制度。在這波改革中,有關該培養幼兒具備什麼能力,該教導幼兒學習什麼內容的課程議題,自然成為幼托整合政策中引人注目的焦點。
。母校的同學們在半年教育實習的時候也幫助了我不少,因為我們每個月都有一次的返校座談會,在座談會的時候我們會彼此互相交流、討論在學校實習的狀況以及發生的問題。例如:第一次返校座談時,很多同學都提出了不小心餵錯藥的事件,我們也針對這個問題討論了很久,從捧馨園實際發生的問題討論並提出解決策略,讓所有同儕都能學習。而在同儕的互動上,最重要的就是半年教育實習的夥伴們-來自樹德科技大學幼保系的學生,她們是一群非常認真和細心的夥伴,讓我從她們身上挖到了不少寶藏,收穫滿滿阿!150(四)師長方面的互動 在師長方面的互動包含園所的老師、行政老師、主任與實習指導教授…等等
而是兒童從參與「自己動手做」的活動(Hands-on activities)
中,學習這些有關的內容(張秀玲,1999,引自林季蓉,2004:14)。為了區隔「主題」與「單元」之間差異和避免大家在閱讀資料時,混淆不清,劉玉燕(1999)在主題教學法中加入「建構」一詞。強調「主題教學」是由師生共同討論發展出來的,而不是完全由老師決定的。3、方案教學模式方案課程以捧馨園幼兒生活中感興趣的主題,提供幼兒探索的空間,從探索的過程中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並建構自己的知識(吳嫈華,1999;吳雪華,2008),在此過程中,成人引發幼兒的創造力及各式各樣的想法,而建構知識、破壞建構與再建構的歷程,則成為探索新知識的重要方式與習慣。方案課程對幼兒教育的正向影響,包括主動探索新知、養成自我建構知識的習慣與自我表達的能力。
推薦連結:一些知識的分享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