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項工作不僅要求專業能力,也需要在工作時絕對的專注及精確
聯合國在招考條件中還特別聲明,擔任同步口譯工作的人必須能承受長時間持續的壓力,因為這項工作不僅要求專業能力,也需要在工作時絕對的專注及精確。在多元文化的聯合國工作,口譯員也必須能有效率的與不同國籍及文化背景的人合作。聯合國會議口譯員的工作性質是所謂的「同步口譯」,不同於「逐步口譯」。國際交流頻繁的時代,不論是政治場合或是經濟及文化活動都需要靠口譯來溝通。「論文翻譯」的譯員會在雙方談話時快速記下重點,為兩邊翻譯溝通。「逐步口譯」譯員的挑戰,除了必須具備專業知識及了解會談主題,有時遇到談話者跳躍式發言,還必須用清晰的譯句完整地表達出他的理念。同屬口譯工作,卻有不同的訓練及工作方法;不過,工作的基本條件是一樣的,除了語言能力及專業知識,還需要終身學習。
在「形」的層面上,譯文與原文的對應點包括所有眼睛能看到的樣貌。所以說,一個作品分成幾章幾節幾段,一個段落或文句由多少字詞所形成的長短樣貌,這些版面上容易看得到的細節,當然都是形的對應點。本書第一章提到,標點符號、字體、特殊符號或圖表、甚至故意留下的空白等,也都是「形譯」要顧到的環節。翻譯時,假使沒有充分理由,便不宜改變那種細節/對應點。此外,在「文法的形式」(grammatical form) 方面,翻譯社翻譯時當然也是要盡量讓所有文法的細節都互相對應,例如名詞對應名詞、動詞對應動詞、複數對應複數、被動對應被動、過去式對應過去式、問句對應問句、感嘆句對應感嘆句等等。4.15 許多詩作都有看得見的「詩節形式」(stanzaic form) 或整體的「結構模式」(structural pattern),例如中文傳統詩歌有「五言律詩」或「七言絕句」,英文詩歌則有「三行詩體」(terza rima)、四行的「民謠詩節」(ballad stanza)、五行的「打油詩」(limerick)、「八行詩體」(ottava rima)、九行的「史賓塞詩節」(Spenserian stanza)、乃至「十四行詩」(sonnet)
1.14 有形、有音、有義的語文,一旦被使用,便有了語用 (pragmatic) 的層面,那也就是語境 (contextual) 的、情境 (situational) 的層面。如果把這一層面也列入考慮,除了意譯、音譯、與形譯之外,另一種翻譯便是「境譯」(situation[-based]translation)。4「境譯」是「以境譯境」,拿「某情境的特定用語」來翻譯「同一情境的特定用語」。例如,當手被夾到時,講英文的人說 “Ouch!”。把那感嘆詞譯成「哎喲!」時,並非音譯、意譯、或形譯,而是對應情境的「境譯」。同樣的,把書信起頭的「敬啟者」譯成 “To Whom ItMay Concern”,那也不是音譯、意譯、或形譯,而是對應情境的「境譯」。1.15 趙元任曾區分 “semantic translation” (語意的翻譯) 和 “functionaltranslation” (功能的翻譯)。5 一般的翻譯是前者:按原文的語意來翻譯。如果考慮的重點移到原文的功能 (即使用的場合、目的、與效用等),那就是「功能的翻譯」。其實,「功能的翻譯」就是考慮到說話情境的「境譯」。6 把 “Help!”譯成「救命啊!」,那是考慮到求救的功能。那句話用於翻譯社的場合,帶有求救的目的,也可能造成求救的效用。1.16 趙元任還區分 “literal translation” (字面的翻譯) 和 “idiomatic translation”(成語的翻譯);前者往往等同 “fine-grained translation” (細粒的翻譯),後者則等同 “coarse-grained translation” (粗粒的翻譯)。7 把 “I am as poor as a churchmouse” 譯成「我窮得像教堂的老鼠」,那是前者 (按字面細節來翻譯);把它譯成「我一貧如洗」,那是後者 (按整體大意依通順的 [中文] 成語來翻譯)。1.17 趙元任更分辨 “overtranslation” (過分的翻譯) 和 “undertranslation” (不足的翻譯)。前者是翻得過分了 (帶有多出的成分),例如把 “I put on my hat andwent on my way” 翻成「我戴上我的帽子而走上我的路」(其實譯成「我戴帽子,上了路」就好)。後者是翻得不夠 (帶有少掉的成分),例如把「我表妹」籠統的翻成 “my cousin” 而不翻成 “my female cousin on my mother’s (orpaternal aunt’s) side youger than myself”。
推薦連結:一些知識的分享
在「形」的層面上,譯文與原文的對應點包括所有眼睛能看到的樣貌。所以說,一個作品分成幾章幾節幾段,一個段落或文句由多少字詞所形成的長短樣貌,這些版面上容易看得到的細節,當然都是形的對應點。本書第一章提到,標點符號、字體、特殊符號或圖表、甚至故意留下的空白等,也都是「形譯」要顧到的環節。翻譯時,假使沒有充分理由,便不宜改變那種細節/對應點。此外,在「文法的形式」(grammatical form) 方面,翻譯社翻譯時當然也是要盡量讓所有文法的細節都互相對應,例如名詞對應名詞、動詞對應動詞、複數對應複數、被動對應被動、過去式對應過去式、問句對應問句、感嘆句對應感嘆句等等。4.15 許多詩作都有看得見的「詩節形式」(stanzaic form) 或整體的「結構模式」(structural pattern),例如中文傳統詩歌有「五言律詩」或「七言絕句」,英文詩歌則有「三行詩體」(terza rima)、四行的「民謠詩節」(ballad stanza)、五行的「打油詩」(limerick)、「八行詩體」(ottava rima)、九行的「史賓塞詩節」(Spenserian stanza)、乃至「十四行詩」(sonnet)
1.14 有形、有音、有義的語文,一旦被使用,便有了語用 (pragmatic) 的層面,那也就是語境 (contextual) 的、情境 (situational) 的層面。如果把這一層面也列入考慮,除了意譯、音譯、與形譯之外,另一種翻譯便是「境譯」(situation[-based]translation)。4「境譯」是「以境譯境」,拿「某情境的特定用語」來翻譯「同一情境的特定用語」。例如,當手被夾到時,講英文的人說 “Ouch!”。把那感嘆詞譯成「哎喲!」時,並非音譯、意譯、或形譯,而是對應情境的「境譯」。同樣的,把書信起頭的「敬啟者」譯成 “To Whom ItMay Concern”,那也不是音譯、意譯、或形譯,而是對應情境的「境譯」。1.15 趙元任曾區分 “semantic translation” (語意的翻譯) 和 “functionaltranslation” (功能的翻譯)。5 一般的翻譯是前者:按原文的語意來翻譯。如果考慮的重點移到原文的功能 (即使用的場合、目的、與效用等),那就是「功能的翻譯」。其實,「功能的翻譯」就是考慮到說話情境的「境譯」。6 把 “Help!”譯成「救命啊!」,那是考慮到求救的功能。那句話用於翻譯社的場合,帶有求救的目的,也可能造成求救的效用。1.16 趙元任還區分 “literal translation” (字面的翻譯) 和 “idiomatic translation”(成語的翻譯);前者往往等同 “fine-grained translation” (細粒的翻譯),後者則等同 “coarse-grained translation” (粗粒的翻譯)。7 把 “I am as poor as a churchmouse” 譯成「我窮得像教堂的老鼠」,那是前者 (按字面細節來翻譯);把它譯成「我一貧如洗」,那是後者 (按整體大意依通順的 [中文] 成語來翻譯)。1.17 趙元任更分辨 “overtranslation” (過分的翻譯) 和 “undertranslation” (不足的翻譯)。前者是翻得過分了 (帶有多出的成分),例如把 “I put on my hat andwent on my way” 翻成「我戴上我的帽子而走上我的路」(其實譯成「我戴帽子,上了路」就好)。後者是翻得不夠 (帶有少掉的成分),例如把「我表妹」籠統的翻成 “my cousin” 而不翻成 “my female cousin on my mother’s (orpaternal aunt’s) side youger than myself”。
推薦連結:一些知識的分享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