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彼此之間較無轉換成本。對於下游顯示器廠商而言,其轉換成本包含供應鏈變遷之轉換成本
消費者或下游廠商之轉換成本對消費者而言,其轉換成本包括購置成本與使用成本等,因為顯示器是屬於耐久財,當消費者考慮轉換時,其主要考慮是將顯示器予以升級或完全更換。若以
CRT 與 TFT LCD 做比較,當消費者要購買液晶電視修理螢幕時,就必須完全捨棄映像管螢幕,轉換成本極高。以
TFT LCD 與 STN 或 LTPS
做比較,因消費者在購買時,就已顯示器等級做考量,消費者無法加以替換,所以彼此之間較無轉換成本。對於下游顯示器廠商而言,其轉換成本包含供應鏈變遷之轉換成本,如
CRT 必須轉換生產線,而 STN 或 LTPS 只是模組上之差異,因此轉換成本可以較低。但LTPS
由於其產品之技術特性,使得背光源模組可省去,在厚度可以更加薄型化,在面板抽換上將可更具有優勢。至於 PDP 與有機 LED(Organic EL
Display,OLED),這二種顯示器類型,因為根源其產品特性與技術發展,與 TFT LCD 在產品市場的區隔度極高,因此與 TFT LCD
比較沒有替代效果,也無轉換成本可而言。上述各替代品之介紹與比較後,將競爭強度作一整合,如表 6 所示。表 6 大型 TFT LCD
之替代品競爭強度因素分析表30第六章 液晶電視 (LCD TV)產業市場第一節 市場規模、成長率、利基機會隨著面板廠商積極佈局新世代產能擴產下,LCD TV
面板成本快速降價下,加上下游家電及通路商積極促銷下,配合全球數位電視廣播化的推展,LCD TV市場快速崛起,已逐漸侵蝕 CRT TV 市場,取代效應持續發酵。
但面對未來環境的發展與市場變遷及競爭者的挑戰,仍然有許多課題需克服。綜觀液晶面板產業所面臨的環境變遷因素,包括以下幾項:(一) 替代產品趨緩雖然液晶面板產業的產值逐年提升,液晶電視也被視為市場的主流,但 PDPTV 和 OLED TV 因為耗能壽命與成本問題,所以未來市場驅動因素仍依賴 LCDTV 以及各類型新興消費性電子的應用。(二) 投資甚鉅,市場不確定性增加液晶產品的投資金額,動輒 30 至 40 億美元,雖然造成潛在廠商進入的障礙墊高,但也使得投入廠商的退出成本也相對提高,尤其切割尺寸持續成長,但大尺寸的新興應用並不明確,市場風險亦相對增加。(三) 成本成為不可承受之重,關稅議題動見觀瞻。在各國政府有意培植當地電視產業情況下,進口液晶電視維修產品多被視為消費性電子產品而課以高額關稅,或規範液晶電視產品必須要有相當比例的內製零組件。而這將牽動液晶電視廠商的成本組裝及模組運籌,及全球供應鏈的布局。(四) 市場區隔二極化液晶電視也有相同的二極變化,針對特定市場,如價格高度敏感(超低價位) 、畫面品質堪用(類比訊號) 、大型量販通路(以量取勝)的市場區隔為主要對象,價格屢創新低,但強調高畫質及高性能的液晶電視市場需求亦不斷成長。第二節 產業趨勢變化與分析回顧電視發展的歷史,黑白映像管電視於 1941 年問世,1953 年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 FCC(Federal Communication Council)正式將彩色電視納為製播傳輸的標準(陳勝強,2005)。
這些產業一路發展,使台灣累積了十多年的高科技量產經驗與基礎。而液晶面板產品必須要有半導體與薄膜、真空製程等技術以及驅動電路設計的能力,如此的量產製程技術不適合歐美國家發展,並且也不是東南亞國家的技術所能達成的。相較於日本與韓國研發 10 年以上才達到今日的產品水準與量產技術能力而言,國內廠商的能力仍是不可忽視的,此點對台灣液晶面板與電視維修產業而言在產品競爭能力上是非常有利的。加上近來台南液晶電視專區40的成立,對於液晶電視價值鏈中成員與周邊廠商具有凝聚效果,對未來台灣該產業發展具有正面影響。(4) 勞動報酬競爭力較日為佳就薪資與土地成本結構,台灣企業所承擔的成本遠低於日本,而與韓國相差不多,而也使日本等企業願意來台尋找合作策略夥伴或是代工廠商的原因之一。(5) 與中國合作及行銷中國市場之優勢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台灣的企業也已赴中國設廠多年,而且大陸的內需市場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市場。目前中國的高科技產業例如半導體與光電產業都還處於在開始的階段,因此在人才的經驗與數量上都還無法獨立發展液晶面板與電視產業。因此國內液晶面板與電視廠商正可利用此一時機,引導並配合中國企業做策略合作夥伴以發展液晶面板與電視所需的上游材料與設備,以及利用當地的廉價的勞工,如此不但可以降低生產成本並且將可減少未來競爭對手的產生。除此之外,數位電視的發展在大陸也是既定的政策,中國於 2003 年制定出中國數位電視的標準,並且在 2006 年完成所有數位電視的軟硬體設施,以期能以數位節目的方式將 2008 年北京奧運節目呈現在世人的面前,並且在顯示器的產品上選擇了液晶電視產品作為其發展與推廣的重點。由於台灣與中國有語言及文化上之共通性,這點優勢是其他外國企業所無法改變的。因此台灣企業若能從產業分工與行銷的觀點來看,未來台灣可與中國建立策略合作關係,由其進行上游產業的開發與系統製造,中國負責面板製造與行銷,如此相信必能為台灣液晶產業創造更有利的地位。
推薦連結:一些知識的分享
但面對未來環境的發展與市場變遷及競爭者的挑戰,仍然有許多課題需克服。綜觀液晶面板產業所面臨的環境變遷因素,包括以下幾項:(一) 替代產品趨緩雖然液晶面板產業的產值逐年提升,液晶電視也被視為市場的主流,但 PDPTV 和 OLED TV 因為耗能壽命與成本問題,所以未來市場驅動因素仍依賴 LCDTV 以及各類型新興消費性電子的應用。(二) 投資甚鉅,市場不確定性增加液晶產品的投資金額,動輒 30 至 40 億美元,雖然造成潛在廠商進入的障礙墊高,但也使得投入廠商的退出成本也相對提高,尤其切割尺寸持續成長,但大尺寸的新興應用並不明確,市場風險亦相對增加。(三) 成本成為不可承受之重,關稅議題動見觀瞻。在各國政府有意培植當地電視產業情況下,進口液晶電視維修產品多被視為消費性電子產品而課以高額關稅,或規範液晶電視產品必須要有相當比例的內製零組件。而這將牽動液晶電視廠商的成本組裝及模組運籌,及全球供應鏈的布局。(四) 市場區隔二極化液晶電視也有相同的二極變化,針對特定市場,如價格高度敏感(超低價位) 、畫面品質堪用(類比訊號) 、大型量販通路(以量取勝)的市場區隔為主要對象,價格屢創新低,但強調高畫質及高性能的液晶電視市場需求亦不斷成長。第二節 產業趨勢變化與分析回顧電視發展的歷史,黑白映像管電視於 1941 年問世,1953 年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 FCC(Federal Communication Council)正式將彩色電視納為製播傳輸的標準(陳勝強,2005)。
這些產業一路發展,使台灣累積了十多年的高科技量產經驗與基礎。而液晶面板產品必須要有半導體與薄膜、真空製程等技術以及驅動電路設計的能力,如此的量產製程技術不適合歐美國家發展,並且也不是東南亞國家的技術所能達成的。相較於日本與韓國研發 10 年以上才達到今日的產品水準與量產技術能力而言,國內廠商的能力仍是不可忽視的,此點對台灣液晶面板與電視維修產業而言在產品競爭能力上是非常有利的。加上近來台南液晶電視專區40的成立,對於液晶電視價值鏈中成員與周邊廠商具有凝聚效果,對未來台灣該產業發展具有正面影響。(4) 勞動報酬競爭力較日為佳就薪資與土地成本結構,台灣企業所承擔的成本遠低於日本,而與韓國相差不多,而也使日本等企業願意來台尋找合作策略夥伴或是代工廠商的原因之一。(5) 與中國合作及行銷中國市場之優勢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台灣的企業也已赴中國設廠多年,而且大陸的內需市場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市場。目前中國的高科技產業例如半導體與光電產業都還處於在開始的階段,因此在人才的經驗與數量上都還無法獨立發展液晶面板與電視產業。因此國內液晶面板與電視廠商正可利用此一時機,引導並配合中國企業做策略合作夥伴以發展液晶面板與電視所需的上游材料與設備,以及利用當地的廉價的勞工,如此不但可以降低生產成本並且將可減少未來競爭對手的產生。除此之外,數位電視的發展在大陸也是既定的政策,中國於 2003 年制定出中國數位電視的標準,並且在 2006 年完成所有數位電視的軟硬體設施,以期能以數位節目的方式將 2008 年北京奧運節目呈現在世人的面前,並且在顯示器的產品上選擇了液晶電視產品作為其發展與推廣的重點。由於台灣與中國有語言及文化上之共通性,這點優勢是其他外國企業所無法改變的。因此台灣企業若能從產業分工與行銷的觀點來看,未來台灣可與中國建立策略合作關係,由其進行上游產業的開發與系統製造,中國負責面板製造與行銷,如此相信必能為台灣液晶產業創造更有利的地位。
推薦連結:一些知識的分享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