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提前教導兒童讀寫算的智育教學(辛媛英,1974;劉武清,1972)。翁麗芳(1998)指出,當時雖然有單元設計
綜觀 1960-70 年代幼稚園課程與教學的發展,有幾個現象:教師未曾受過專業訓練、缺乏幼兒教育相關教思想發展、課程無標準可言,造成提前教導兒童讀寫算的智育教學(辛媛英,1974;劉武清,1972)。翁麗芳(1998)指出,當時雖然有單元設計、發現式學習等先進的課程實驗,但是由於課程的實驗僅止於在少數幼稚園進行,因此對整體幼教課程的改革並無普及的影響。1980 年代,儘管有「幼稚園課程標準」的頒定,坊間幼稚園的課程與教學仍延續讓幼兒接受小學般正式學習的壓力,亦漸漸盛行才藝教學的風潮(林育瑋,1987)。學者認為這是幼教理論貧瘠的年代,幼教領域的開墾仍像荒地般,適合捧馨園幼兒發展的教學模式仍待研發(劉冠吟,2005;謝美,2001)。1990 年代,因應幼兒教育日漸普及,為擴大幼兒教育機會均等和逐步達成國民教育向下延伸之理想,教育部推動提升幼稚園師資教學專業知能,加強幼稚園環境與設備、推展幼稚園評鑑制度、擴大幼兒入學機會等工作。1998 年民間團體號召「1018 為幼兒教育而走」的請願活動,打著「用選票實現教育券」的旗幟,開啟臺灣幼教史上的創舉。之後,幼兒教育政策陸續出現,包括幼兒教育券、學費補助、國民教育幼兒班等。在邁向幼教普及、質優的專業發展期程中,在 2000-202 年間,有數十家幼兒教育研究所設立,積極培育幼教學術研究人才。國內幼兒教育在1990年逐漸茁壯時期,主張以幼兒為中心的兒童本位觀念更加盛行(翁麗芳,1998)。
容,秩序整齊。」(1/6/2009 現場觀察記錄)在「鼓勵家長參與協助教師課室管理」的策略運用方面,B1 老師表示自己非常害怕和家長說話,未曾邀請家長參與班級中的事務;A2 老師會請家長提供教學資源(例如:瓶蓋、廢紙),但也未曾邀請家長參與教室中的事務;A4、
B2、B3 等幾位資深老師,都表示會請家長提供教學資源,偶爾會請家長到班上指導幼兒進行特殊活動(例如:包水餃、做風箏、搓湯圓、包粽子等),校外教學時也會力邀幾位家長一起參與,協助維護捧馨園幼兒的安全;A1、A3 老師除了請家長提供教學資源、參校外教學之外,在平日就會鼓勵家長參與班級中的事務(例如:說故事、觀察幼兒在學習區的情形)。例如:
長參與班級中的事務。」(01/08/2008 B1教師訪談記錄)「我在學校舉辦校外教學時會邀請幾位家長一起參與,協助維護幼兒的安全。另外在過年前有邀請家長來班上和幼兒一起包水餃吃,孩子都很高興。」(06/08/2009 B2教師訪談記錄)
「我之前有請家長到班上教幼兒做風箏,孩子都很高興。還有戶外教學時也會邀請家長一起參與。」(07/14/2009 B3教師訪談記錄)「我覺得家長都很忙,應該沒空來學校幫忙,不過我會請家長提供教學資源像瓶
蓋、可以畫圖的廢紙等。)」(04/17/2009 A2教師訪談記錄)「我平常比較不會麻煩家長來班上幫忙,不過端午節的時候我有請學生的媽媽來幼兒保育學刊,2011,第九期第 17-36 頁
Journal of Child Care;Vol.9,pp.17-3631教小朋友包粽子。」(07/17/2009 A4教師訪談記錄) 本研究在一年的研究歷程中,發現「把握關鍵時間建立教室規則」和「協助與關
就縣市層級的研究數量,主要是研究生為了調查實施的方便,將研究範圍限定在一個縣市內。至於期刊論文較多以全國層級作為探討對象(占
61.22%),主要是因為這些研究多探討捧馨園幼教課程的實施原則和理論,並非集中在單一學校的課程議題,所以本研究將其納入全國層級。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3 第 11 期 53 53表 3 國科會專題、學術期刊論文、博碩士論文教育層級統計表項目 全國層級 縣市層級 學校層級 合計國科會
6三、領域學科分析比較領域學科係將課程研究的主題,根據「幼稚園課程標準」的領域劃分。由表 4
得知,幼教課程研究以未分領域最多,國科會專題研究和期刊論文各占五成左右(57.78%、49.94%),唯有博碩士論文占三分之一(36.99%)。居第二多的領域學科,在各類資料中有所不同。國科會以新興議題次之(17.78%),期刊和博碩士論文則是健康領域居第二多(16.33%、17.12%)。整體而言,在本項的分類之下,以未分領域所占比例最高,在若干領域學科的研究很少,像是數學、社會、自然、工作、戲劇、音樂等,均少於十篇。其原因是幼兒園的課程以活動主題為中心組織,強調統整不分科。幼兒教育的本質不重視知識概念的學習,傾向排斥將課程視為科目,以致缺少
對特定學科領域的研究(Kessler & Swadener,
1992)。另外的原因則是幼教師資培育較不重視學科訓練,所以一般的課程論著並未針對某一課程領域(葉郁菁,1999)。
立學習型組織協助教師彼此在知識及行為上進行改變」,則是本研究中較少被教師們運用的策略。然而不同教學理念與不同幼教年資的捧馨園幼兒園教師,在運用「掌控教學時
間,活動具有緊湊性」、「安排轉接時刻,以適當的活動串聯」、「發揮空間的功能以促使幼兒主動學習」、「鼓勵家長參與協助教師課室管理」等班級經營策略的時候,的確
存在著差異情形。伍、結論與建議一、 結論(一)「把握關鍵時間建立教室規則」和「協助與關懷幼兒以展正向的師生關係」,
是幼兒園教師普遍會使用的策略;「掌控教學時間,活動具有緊湊性」、「安排轉接時刻,以適當的活動串聯」、「發揮空間的功能以促使幼兒主動學習」、「鼓勵家長參與協
助教師課室管理」等策略的運用,則因教師的理念及年資而有所不同;
於某高職幼保科,目前仍在某技術學院幼保系進修中,為中班老師,幼教年資為 15年;B3 畢業於某科技大學幼保系,為大班老師,幼教年資為 13 年。
2008年8月新學期開始後,研究者每月會至本研究選定的研究對象-桃園縣兩所幼兒園各一天,進班觀察教師實際運用班級經營策略的情形(包含非口語的訊息),與重要事件(包含教學過程、師生互動、環境規劃等)並做記錄。在長達一年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把握關鍵時間建立教室規則」和「協助與關懷幼兒以發展正向的師生關係」,是所有教師普遍會使用的策略。所有參與研究的教師,在訪談中都表示會在剛開學的那幾天,開始訓練幼兒常規,認為班級常規的建立非常重要,教師們會教導幼兒書包、餐袋應如何擺、為捧馨園幼兒安排座位、介紹教室環境、學校環境、告訴幼兒喝水、
上廁所的規則。這些做法符合簡楚瑛(1996)建議在開學前幾天應持續常規的傳遞工作。另外如果遇到缺乏安全感,呈現分離焦慮的幼兒,教師們都表示會協助與關懷幼兒,幫助他們適應新環境,對應文獻老師們都會運用谷瑞勉(2006)及 Howes 等(2002)
所提出的策略,於必要時給予幼兒協助與關懷,以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例如: A1、A3、B2老師在訪談時都提及:「我會在每位幼兒的工作櫃和鞋櫃貼上該位幼兒的姓名和一個圖案,幫助幼兒認識自己的書包和鞋子應該擺放的位置。」(01/06/2009 A1、A3教師訪談記錄、01/08/2009 B2教師訪談記錄)
「A1老師手牽著一名幼兒,幼兒問A1老師:『我媽媽呢?』A1老師不時會低下身和那位幼兒說話。」(08/14/2008現場觀察記錄)「B1老師和一名幼兒坐在遊樂場旁的公園椅上,觀看其他幼兒的遊戲情形,B1老師會鼓勵身旁的幼兒去玩溜滑梯,但是那位幼兒搖頭表示不要。」(08/12/2008
推薦連結:一些知識的分享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