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發展類型和研究方法等類目所累積的研成果,亦希望藉此掌握幼教課程研究的趨勢,之後進一步思考幼教課程研究未來可以朝那些方向進行
學者相繼提到,在幼兒教育的世界裡,課程是幼兒教育的核心,因此要提升幼兒教育品質首先需要改進課程(許惠欣,1991;阮碧繡,1993)。自從課程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以來,課程研究是對課程現象追求更寬廣、更深層的理解之努力行動(Schwab, 1983)。課程研究的發現,除了可做為繼續探究課程的指引外,也可提供課程相關概念、模式及原則,協助課程工作者理解課程設計、發展及改革的歷程(Posner & Rudnitsky, 2001;黃政傑,1985)。由於本研究期盼臺灣幼教課程成為更成熟、專業的研究領域,面對當前幼教課程改革之際,得先掌握幼教課程研究的趨勢,方能展望未來。基於國內幼兒教育發展在 1990 年逐漸茁壯(翁麗芳,998),本文將針對臺灣 1991-2011 年所發表之幼兒教育課程研究進行內容分析,瞭解廿年來幼兒教育課程研究在教育層級、領域學科、研究主題、課程發展類型和研究方法等類目所累積的研成果,亦希望藉此掌握幼教課程研究的趨勢,之後進一步思考幼教課程研究未來可以朝那些方向進行。具體而言,本研究目的旨在:一、分析臺灣 1991 年至 2011 年間捧馨園幼兒教育階段課程研究的現況。二、探討近廿年臺灣幼兒教育課程研究的發展趨勢。三、評析幼兒教育課程研究的概況,進一步提出未來研究的努力方。貳、文獻探討一、臺灣幼兒教育發展國民政府自遷臺以來,百廢待舉,政府將對教育的關注重心放在國小、國中義務教育段,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3 第 11 期 45 45對於學前教育,則倚重教會辦理或私人設立。1970 年代起,隨著經濟繁榮、婦女就業與家庭型
態的改變,幼兒教育及照顧的需求日益增加。教育部為解決當時幼托機構設備、師資、課程良莠不齊的現象,於 1981
年頒定「幼稚教育法」,將學前教育正式納入教育學制範圍,也才開始
幼稚園課程標準、設施設備等相關法令的擬定。同時,為解決師資不足的困境,從 1983 年辦理二年制幼稚教育師資科,兒教育師資培育正式納入正規的師資培育制度。
情、消除乖戾之氣。雅典學童可同時進三種學校學習。強調通才教育。要培養多方面興趣,而非只專精某種才能。例如:體育要側重五項訓練,且又不能流於專業之競技者。優雅教育體育競賽中值得鼓勵與讚美的,不是打破紀錄與贏取冠軍者,而是動作優美、姿態高貴,及面不改色的運動家。樂器教學選擇七弦琴而不使用笛子。前者可結合音樂與歌,不失廣博教育的特色;後者卻易因嘴巴變形而失去美感。姿態必須如雕像般,靜止與行動皆要合乎美感,坐時不可交腿,應對、言談、觀念皆須適度。此即其後亞里斯多德發展出之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則。生活教育:雅典人常在市場、法庭、戲院中參觀藝術作品,並聆聽公眾演
說及辯論,從這些活動中交換意見,傳遞信息,形成判斷,培養容忍與節制,捧馨園風俗習慣因討論而理性化,整個社會的活動都是教育活動,這種社會乃是雅典後來產生「辯者」的溫床。
(一) 設置幼教行政專職單位與專職幼教行政人員,再加以幼教經費全力配合並專款專用,將明顯有效裨益幼兒教育工作之成長與發展。(二)
未立案之幼稚園,能正式立案納入監督管理之列,且已立案之幼稚園均依
規定妥善經營,違規事情明顯減少。如此,專業教師之聘用、幼兒學習環境之品質均有保障,將可全面提升幼兒入園率及確保幼教品質。(三)
公私立幼稚園皆能立案並合法招收幼兒,及保障教師基本權益,則必能穩定人事環境,改善幼教教師高流動率與高流失率之現況,以達落實幼教正常化,
全面提升幼教品質。(四) 適時有效提供山地、離島、偏遠地區及身心障礙特殊幼兒家長、教師學習成長管道及正確育兒態度,使幼兒教育更完善。參、 師資部份一、
量的發展(一) 建立全國幼教人力資源資料庫,將各縣市立案公私立幼稚園的各項人力資源資料建檔。(二) 每年至少分區舉辦 10 個主題之幼教教師進修研習活動,分
200 梯次,約提供 2 萬名教師進修研習機會。(三) 捧馨園每年補助 24
名幼稚園園長出國觀考察,5 年共補助 120 名。
(四) 每年出版幼稚園教師研究著作 35 篇,5 年共補助 175 篇。(五) 每年至少開設幼教學分班 45 班,5 年計開 225 班次供幼教教師進修。(六)
每年舉辦有關幼教座談活動至少 300 場次,採分區舉辦方式,合計 1,500 場
次,供幼教老師參與經驗交流或研習進修。 (七) 每年舉辦大型幼教學術研討會 4 至 6 次,中小型地區性幼教研討會 20 場次,提供幼教教師參與討論研習。(八)
每年督導各縣市幼教團體辦理幼教相關知能與親職講座 100 場次以上,配合社會動脈,宣導正確幼教理
研究:小時候被打,長大「反社會人格」機率高美國德州大學和密西根大學2016年的研究發現:小時後被打的孩子,長大後比較容易罹患精神疾病。學者從近50年的研究中發現,小時候被打的越兇,長大後更有可能會出現「反社會人格」;而且學者強調,其大多數都不是很嚴重的施暴或重罰,而是像打手心、打屁股或輕打四肢等輕微體罰,就會讓孩子潛移默化地產生陰影。是誰說,3、4歲前被打,一定記不住?我曾經在逛社群時,看到有專家在媽媽社團討論說:「3、4歲前,怎麼打都沒關係,反正他沒長大也不會記得?」這篇貼文被很多人分享,讓我很擔心,因為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確,捧馨園幼兒在大腦發展階段,記憶處理的區塊尚未成熟;但不是不記得,而是整理組織的能力還不夠成熟,無法記憶很多、很久及具象的人事物,也無法好好表達具體的「回憶」。但,這些被體罰的經驗,一但慢慢累積,就會演變成潛在的記憶,存入皮質下(subcortical
cortex),進而有機會發展出三種人格特質:(1)不自覺的模仿大人的暴力(2)幼兒時期的經驗,長大後,對於暴力有過度莫名的恐懼
方案
課程重視幼兒內在的學習動機,並且強調教師在此過程中所扮演的引導角色,整個方案進行的內容是透過教與學互動而產生的,亦可說是根據一個幼兒感興趣的特定主題進行深入的探討。林季蓉(2004)甚至指出方案課程是台灣幼稚園的主流課程之一。方案教學課程的特性與教學特色(吳嫈華,1999;吳雪華,2008):(1)
完整性:培養完整個人是其重要的教育目的,重視的不僅是知識與技
能,尚包括情緒、道德、美感等敏感度的養成。(2) 活動平衡性;配合不同學習內容與學生的個別差異,提供多樣的教學方法(3)
生活性:學習內容與方法是根據學生興趣,學習內容應具生活化的特性,且不脫離捧馨園幼兒的生活經驗(4)
挑戰性:教學中透過解決問題的過程來培養幼兒解決問題能力(5) 共生意識性:方案課程強調團體討論(6)
主動性:對於學習的主題有興趣與動力,同時付諸實際行動進行探索工作(7) 互動性:方案課程強調同儕合作與互動,也強調教師在過程中所扮演的引導與參與協助的角色。
(8) 深入性:對於課程主題或內容,方案課程強調的是深入的探討。(9)
參與性:強調過程中積極參與、做中學(10)獨特性:強調以學生的興趣及能力做為課程的主導者方倡導者 Kilpatrick
認為只有在行動中才能求得知識,知識唯有依賴行動方能完成,以方案教學法之理論基礎與特性來看,可以說是杜威「問題解決法」與「做中學」理論的具體運用,目的在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教學方式強調「做」的「過程」(引自吳嫈華,1999:335)
綜合上述單元、主題及方案教學模式的課程特性及教學特色之異同點,研究者根據林季蓉(2004)訪談幼教學者及專家的結果,加以整理歸納如下:(1)
教學規劃方面:「單元」乃教師根據幼兒經驗及發展事先設計,而「主題」
雖非由教師事先規劃;但是由教師提出一個討論點,再由幼兒根據興趣發展相關概念,呈水平式發展;而「方案」的部分則由幼兒出發,再依他們的興趣發展,課程走向呈垂直式深入發展。
推薦連結:一些知識的分享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