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產業調查之受訪者認為應由政府主導之項目包括舉辦翻譯專業資格認證、提升各界對於翻譯工作之正確認識

 關於臺灣翻譯產業發展的研究,周中天等(2004)於2003年的臺灣翻譯產業現況調查研究,除了產業調查外,也探討翻譯政策相關議題,發現受訪對象大都贊成設置國家專責翻譯機構及建立翻譯證照制度。國家專責翻譯機構的角色為制定標準與促進翻譯產業健全發展。翻譯證照制度則依據政策目標,採技能檢定、證書或執照形式辦理;至於國家考試若要增設翻譯類科、則優先辦理執照類別之考試。陳子瑋等(2012)探討中央政府、縣市政府的翻譯量與人力資源之現況、需求與問題,並分析問題解決策略。發現政府機構對於國家翻譯社發展政策之期望,優先項目包括發展翻譯工具類資料庫/語料庫、設置論文翻譯人力資料庫,及推動多語種翻譯人才培育等項目。翻譯產業調查之受訪者認為應由政府主導之項目包括舉辦翻譯專業資格認證、提升各界對於翻譯工作之正確認識,及翻譯人才培育。依照調查結果,該研究提出推廣與擴展翻譯資料庫、建立媒合機制列入中長期政策考量、推動學術著作及文學翻譯、及長期觀察翻譯活動供需動態變化等四項政策建議。
 
 


千萬不能直接交稿子不作校對,即便是有很多年翻譯經驗的譯者,每次校對都還是很容易會有問題,有的是少譯(像是錯過了一行,容易發生在文件數量很大的時候)、有的數字弄錯(合約或是商務文件要特別注意)、有的單字拼寫錯(急件時很容易發生)、有的標點用錯、有的是中文字寫錯;論文翻譯完成後一定要仔細的檢查。這些小地方都是翻譯公司給譯者打分數的地方,所以每一次機會都必須珍惜,都必須做好,才能與翻譯公司建立一個長期合作的關係。翻譯公司是非常想與某個翻譯個人建立一個長期合作的關係,一旦確定你翻譯的不錯,那麼稿件就會源源不斷。
 


演變至今,翻譯社從散文、小說、詩歌、電影、演講、新聞,各領域、型式無所不包,成為我們吸收各方知識的重要工作,更讓世界各國有了更緊密的連結。如果你熟悉兩種語言,對文字充滿熱情,卻又覺得自己沒有好的寫作靈感,那麼「翻譯」這個工作,或許或多或少閃過你的念頭。一般人對於翻譯的想像,或許是可以在家工作、工時彈性,說不定還可以搶先一步讀到尚未在市面上流通的書籍、影集。然而翻譯真的是這麼輕鬆寫意的工作嗎?事實上,「熟稔兩種語言,能夠流利以兩種語言溝通就能勝任翻譯工作」的刻板印象,在多數從事翻譯工作的人眼中,無疑是外行人的誤解。論文翻譯是一項繁複的解碼與重新編碼工作,好的翻譯不僅需要準確傳達翻譯的原意,更需要將原著文字中的文化內涵與情感,以自己的語言流暢且不著痕跡地傳達給讀者。許多翻譯作品的筆觸,看在當地讀者眼裡,仍能發現翻譯的痕跡,在某種程度上,那就並非完美翻譯該呈現的面貌。說到這裡,讓我們簡單說明一下作為翻譯,必須具備哪些條件。一、熟悉兩個文化作為翻譯,精通原著的語言(源語言)與要翻譯成的那種語言(目的語言)自然是必要條件,然而更重要的事,必須了解這兩種語言的文化。所謂文化,包含的不僅只是單字、諺語、語源、文法等,更需要知道兩個國家的文化內涵與時事現況。熟悉文化的必要性,在於能夠幫助譯者判斷何時要直譯,何時要意譯。每個語言都有自己的特質,最直接例子的是在當地文化背景下產生的俗諺,若是直譯恐怕會辭不達意;另外一種可能性,是或許在某些語言中迂迴的諷刺,轉譯到另一個語言,可能就得用更強烈、更直接的用語才能達到相同效果。二、 流暢的目的語言文筆對於翻譯工作而言,對目的語言的文筆要求絕非只是及格標準而已。翻譯的內容雖然有所本,但對於譯者而言,卻是一次再創作,沒有一定程度的文字組織與詮釋能力,想要做好翻譯工作,是相當困難的。另一個要點,是翻譯必須懂得變通。例如翻譯一個外文的雙關語或是諧音應該以甚麼方式詮釋,才能保有原著的原意與幽默感?常見的作法是,不影響前後文連貫性的情況下,直接以另一則雙關語替代;如果牽扯到前後文,則可能見直接忽略諧音,只取與劇情相關性較大的意思翻譯。這點確實是有難度的,如果牽扯到前後文,很多時候必須天時地利人和才能找到完美的翻譯文案。找到這種完美翻譯的瞬間,帶給翻譯的滿足感,有時真的就像是中樂透。

 
推薦連結:一些知識的分享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最基本的 統御方程式(Governing Equation)包含質量、動量與 能量守恆方程式,說明如下

團隊決定延期原本在 2014 年 2 月份舉行的以太幣預售。 2014 年 2 月對於以太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月份

施工時是以瓦斯噴火器,將成卷 之防水氈之表面烤熔後,以熔化後之改質瀝青為粘著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