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翻譯劇本的目的不是要提供演出的台詞,而是要提供閱讀的作品,那當然就可以不管譯文是不是聽得懂的口語
5.6 翻譯的策略有時的確也包括「語種」或「文類」的考慮,例如要不要像原文一樣用古語或方言,要不要像原文一樣用韻文,或要不要像原文一樣有詩的形式。如果論文翻譯的目的只是要讓人瞭解原文的含義,當然就可以不必跟著原文用古語、方言、韻文,也可以把原本是詩歌的原文譯成散文。如果翻譯劇本的目的不是要提供演出的台詞,而是要提供閱讀的作品,那當然就可以不管譯文是不是聽得懂的口語,只管它是不是看得懂的文字就好。5.7
翻譯的策略確實是根據翻譯的目的來擬定,而翻譯的方法則根據翻譯的策略來調整。例如,如果為了彰顯原作的「異味」(foreignness)
而採用「異化」(foreignizing) 的策略,譯文的詞語與內容當然就要保留源頭語的異國風貌,像把ڊDavid
Copperfieldڋ譯成「大衛‧考柏菲爾」,便保留洋名洋姓的異國風貌。反之,如果為了讓讀者容易吸收而採用「歸化」(domesticating)
的策略譯文的詞語與內容便要更動為目標語的自然風貌,像把ڊDavid
Copperfieldڋ譯成「寇大衛」,便有中文姓名的樣子。有人把「日行百里」譯成ڊtravel
ahundred li a
dayڋ然後註明一華里等於多少公里或英里,那是在英文裡保留異國風味的異化策略。如果故意不管是否正確而把它譯成ڊtravel a
hundredkilometersژmiles a dayڋ,那就是順應目標語的歸化策略。25.8
大家都知道:口譯時,因為時間倉促而記憶有限,所以通常口譯者只能採取「光抓重點」的策略,不敢也不能採取「細節全要」的策略。在做筆譯時,如果翻譯的目的也是只想告知原文或原作的重點,這時便可以採用「節譯」(而非「全譯」) 的策略,只把原文或原作的關鍵部分翻譯出來就好。
8.1 翻譯必然牽涉到源頭語(source language) 和目標語(target language) 。理論上,如果還沒有精通源頭語和目標語,便很難從事那兩種語言的互譯。問題只會精通自己的母語,而無法精通所學的外語。所以,拿母語和外語來互相翻譯時,往往就會產生不妥或甚至有差錯的譯文。我們要知道:精通語言是日積月累的結果,要做好兩種語言之間的翻譯也需要不斷的練習。除了練習之外,瞭解源頭語和目標語之間的語言差異,也能幫助翻譯社做好翻譯。8.2 目前,中文和英文是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語言。看趨勢,中文和英文之間的翻譯(包括口譯和筆譯,甚至看譯和聽寫翻譯),將會大量增加。可惜的是:中文和英文之間的語言差異是非常多而且非常大,要克服差異而精通那兩種語言是很困難的。在此,我們只能簡略的指出一些影響中、英互譯的重大語言差異而已。希望以下的解說能對學習翻譯那兩種語言有所幫助。8.3 中、英文都是有文字系統的語言,兩者之間既可口譯也可筆譯。中文就是漢語/漢文,在台灣叫「國語」,在中國大陸叫「普通話」。目前,「國語」用繁體字在書寫印刷,「普通話」則用簡體字。英文是目前通用的「現代英語」(modern English),而非古英文(Old English) 或中古英文(Middle English)。英文在世界各地使用的結果,產生了地域性的差異,於是有所謂「英式英語」(British English) 和「美式英語」(American English) 的差別,另外也有加拿大英語(Canadian English)、澳洲英語(Australian English)、馬來西亞英語(Malaysian English)、香港英語(Hong Kong English) 和其他各地的英語。在做中、英文互譯時,必須要先弄清楚:譯文是應該選用(繁體字的) 「國語」或(簡體字的)「普通話」?是要用「美式英語」、「英式英語」或哪一種英語?沒弄清楚時,是會因語言差異而造成錯誤的。例如,ڊmy loverڋ譯成「我的情人」或「我的愛人」,對台灣的「國語」而言,兩者都對,也都是相同的意思。可是,用大陸的「普通話」來說,「我的愛人」是「我的妻子」,不是「我的情人」,所以在大陸把ڊmy loverڋ譯成「我的愛人」是不妥的。又如,把汽車的「擋泥板/翼子板」譯成英文時,便須知道:用英式英文,它叫ڊmudguardژwingڋ,用美式英文,它就叫ڊfenderڋ。
我國近代歷史上政府所推動的翻譯工作,當屬清末為了系統性介紹西方科技新知為目的的自強新政最具規模。自強新政不僅全面性引進西方的軍事、民生與製造工業,更特別設立同文館與廣方言館,希望以長遠發展的角度來培育通曉西方新知與外語的翻譯人才,同時有系統地翻譯當時西方世界的各類型重要著作。這些翻譯工作的推動使得當時清朝政府有機會可以更有系統性地認識西方世界
的發展。雖然自強運動最終並未成功,但是這些翻譯引介西方著述以及培養外語論文翻譯人才的企圖,卻對我國日後持續推動現代化的工作居功闕偉,因此可說是我國翻譯政策的濫觴。
推薦連結:一些知識的分享
8.1 翻譯必然牽涉到源頭語(source language) 和目標語(target language) 。理論上,如果還沒有精通源頭語和目標語,便很難從事那兩種語言的互譯。問題只會精通自己的母語,而無法精通所學的外語。所以,拿母語和外語來互相翻譯時,往往就會產生不妥或甚至有差錯的譯文。我們要知道:精通語言是日積月累的結果,要做好兩種語言之間的翻譯也需要不斷的練習。除了練習之外,瞭解源頭語和目標語之間的語言差異,也能幫助翻譯社做好翻譯。8.2 目前,中文和英文是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語言。看趨勢,中文和英文之間的翻譯(包括口譯和筆譯,甚至看譯和聽寫翻譯),將會大量增加。可惜的是:中文和英文之間的語言差異是非常多而且非常大,要克服差異而精通那兩種語言是很困難的。在此,我們只能簡略的指出一些影響中、英互譯的重大語言差異而已。希望以下的解說能對學習翻譯那兩種語言有所幫助。8.3 中、英文都是有文字系統的語言,兩者之間既可口譯也可筆譯。中文就是漢語/漢文,在台灣叫「國語」,在中國大陸叫「普通話」。目前,「國語」用繁體字在書寫印刷,「普通話」則用簡體字。英文是目前通用的「現代英語」(modern English),而非古英文(Old English) 或中古英文(Middle English)。英文在世界各地使用的結果,產生了地域性的差異,於是有所謂「英式英語」(British English) 和「美式英語」(American English) 的差別,另外也有加拿大英語(Canadian English)、澳洲英語(Australian English)、馬來西亞英語(Malaysian English)、香港英語(Hong Kong English) 和其他各地的英語。在做中、英文互譯時,必須要先弄清楚:譯文是應該選用(繁體字的) 「國語」或(簡體字的)「普通話」?是要用「美式英語」、「英式英語」或哪一種英語?沒弄清楚時,是會因語言差異而造成錯誤的。例如,ڊmy loverڋ譯成「我的情人」或「我的愛人」,對台灣的「國語」而言,兩者都對,也都是相同的意思。可是,用大陸的「普通話」來說,「我的愛人」是「我的妻子」,不是「我的情人」,所以在大陸把ڊmy loverڋ譯成「我的愛人」是不妥的。又如,把汽車的「擋泥板/翼子板」譯成英文時,便須知道:用英式英文,它叫ڊmudguardژwingڋ,用美式英文,它就叫ڊfenderڋ。
我國近代歷史上政府所推動的翻譯工作,當屬清末為了系統性介紹西方科技新知為目的的自強新政最具規模。自強新政不僅全面性引進西方的軍事、民生與製造工業,更特別設立同文館與廣方言館,希望以長遠發展的角度來培育通曉西方新知與外語的翻譯人才,同時有系統地翻譯當時西方世界的各類型重要著作。這些翻譯工作的推動使得當時清朝政府有機會可以更有系統性地認識西方世界
的發展。雖然自強運動最終並未成功,但是這些翻譯引介西方著述以及培養外語論文翻譯人才的企圖,卻對我國日後持續推動現代化的工作居功闕偉,因此可說是我國翻譯政策的濫觴。
推薦連結:一些知識的分享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