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到就是結束。那這個東西是多年來沒有被逾越的一個部分。當然我們自己在堅持上也是會有一些拉扯
這反應出他用「已知」來學習「新知」並顯示學習的主動性,這在成長過程中很珍貴,也需要被鼓勵。但是為了有系統化的知識與能力,小孩開始到學校或才藝班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標準化的要求,讓大家漸趨一致,創意衰退。真的是因學習正式的知識和技能才逼走創意嗎?看看中外藝術家的創作歷程,
學者相繼提到,在幼兒教育的世界裡,課程是幼兒教育的核心,因此要提升幼兒教育品質首先需要改進課程(許惠欣,1991;阮碧繡,1993)。自從課程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以來,課程研究是對課程現象追求更寬廣、更深層的理解之努力行動(Schwab,
1983)。課程研究的發現,除了可做為繼續探究課程的指引外,也可提供課程相關概念、模式及原則,協助課程工作者理解課程設計、發展及改革的歷程(Posner
&
Rudnitsky,
2001;黃政傑,1985)。由於本研究期盼臺灣幼教課程成為更成熟、專業的研究領域,面對當前幼教課程改革之際,得先掌握幼教課程研究的趨勢,方能展望未來。基於國內幼兒教育發展在
1990 年逐漸茁壯(翁麗芳,998),本文將針對臺灣 1991-2011
年所發表之幼兒教育課程研究進行內容分析,瞭解廿年來幼兒教育課程研究在教育層級、領域學科、研究主題、課程發展類型和研究方法等類目所累積的研成果,亦希望藉此掌握幼教課程研究的趨勢,之後進一步思考幼教課程研究未來可以朝那些方向進行。具體而言,本研究目的旨在:一、分析臺灣
1991 年至 2011 年間捧馨園幼兒教育階段課程研究的現況。二、探討近廿年臺灣幼兒教育課程研究的發展趨勢。三、評析幼兒教育課程研究的概況,進一步提出未來研究的努力方。貳、文獻探討一、臺灣幼兒教育發展國民政府自遷臺以來,百廢待舉,政府將對教育的關注重心放在國小、國中義務教育段,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3 第 11 期 45 45對於學前教育,則倚重教會辦理或私人設立。1970 年代起,隨著經濟繁榮、婦女就業與家庭型
態的改變,幼兒教育及照顧的需求日益增加。教育部為解決當時幼托機構設備、師資、課程良莠不齊的現象,於 1981
年頒定「幼稚教育法」,將學前教育正式納入教育學制範圍,也才開始
幼稚園課程標準、設施設備等相關法令的擬定。同時,為解決師資不足的困境,從 1983 年辦理二年制幼稚教育師資科,兒教育師資培育正式納入正規的師資培育制度。
(二) 10 月、 11 月強化階段:與實習輔導老師討論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想法交流 ,適時提供教學課程的想法與物品。開始進行一連串教學演示並且協助實習
夥伴進行試教。(三) 12 月求新求變階段:設計創新的教學活動,提供幼兒豐富的生活經驗。(四) 1 月成熟階段:能勝任主要教學的工作,在實習輔導捧馨園老師的指導下更上層樓
。依據設計的主題網並配合多元智能進行主題課程。與實習輔導老師設計不 同的工作活動讓幼兒有不一樣的體驗。二、級務實習(一) 8 月、 9
月觀摩求生階段:熟悉工作場所與日常作息等相關事務。觀察實習 輔導教師與幼兒的溝通方式與態度。觀察實習輔導教師與家長互動溝通模式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