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語言卻因文件類型的不同而用了很多不同層次的方去表達意思
最一開始接觸論文翻譯是大三的時候莉莉老師的中英翻譯選讀,不過主要是理論為主,偏文學性質。這學期才會抱著學以致用的心來上習作課。不過想當然爾,上學期學的文豪們筆下洋洋灑灑的翻譯理論在運用上似乎和書本所描述的不慎相同。大多數寫作業的時候都在推敲原文中的意念和捉摸原著寫文章時候的想法,應用到理論最後只變成學期初的空談了。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期中小說翻譯作業,一開始因為沒有注意到其實原文還有很多,因此最後翻了長達十三頁的短篇小說,是大學生涯中最長的一份作業。在這份作業中,裡面有許多俄羅斯當地哲人所說的一句話,或是不熟悉的劇作中某一句台詞,在翻譯的時候便是一大難關,常常為了一句話翻遍各大網站,找到資料以後也要再行確認來源是否正確,終於找到以後通常都是一個下午又過去了。不過在翻譯的同時,因為需要理解每一個句子裡每個詞性以及分析好主要子句和附屬子句,讓我了解到我以前看文章的時候是多麼走馬看花,常常自以為已經抓到句子的意義了,實際上那只是個人的自作多情而已。翻譯文章的時候其實更能品嘗原文中的韻味,揣摩出男主角在大雪中迷路時那種心急如焚的感覺以及女主角等不到愛人那種傷心欲絕的哀痛,這份作業可以說是我目前做過最認真的作業,雖然成果不甚理想,不過真切地讓我看到我很多不足的地方。在翻譯的時候,我一直存在的觀念是翻譯者只是轉述筆者想傳達的意念,因此我在翻譯時變得墨守成規,作者筆下的東西一定要照樣翻出來,而作者沒有提到的絕對不能出現在翻譯中,這樣的觀念使得我翻譯的時候語句不通順,文章看起來也像是直接在網路翻譯系統直翻出來的作品,生硬拗口。我忽略到中文英文兩大語言系統有些地方本來就是不能融合的,堅持直翻就會造成不中不西的下場,可惜的是這種觀念我直到學期末才漸漸開始有所體會,之前的作業都會不由自主的跟著筆者的寫法走。在翻譯的時候我常有一種感覺,翻譯的時候其實很需要有一種靈感,看到原文以後,對的中文或是英文字句就會自然而然浮現在腦海裡。當沒有靈感的時候,往往就會事倍功半。如同第二堂課報告前人經驗談所說的,每個人說的方法都只有不停的練習,培養靈感的方法也就是自己多讀書還有多從各方吸血增加知識,從只能平鋪直述進步到能夠潤飾文章,這是我這學期所得到的。
翻譯是一項瞭解文化、建立新文化的工作。當我們在進行翻譯時,必須去尋找共通的概念加以描述而非僅僅是以字典上相等的詞彙組成字句。翻譯者必須了解翻譯語言中的文化背景(context)以及目標語言的文化背景,才能盡力傳達最多的原文意思;同時,當翻譯者將被翻譯社的文化以目標語言介紹進目標文化時,目標文化一定是加入了新的、甚至是不同的想法而有所變化。所以說,翻譯是一項必須去瞭解文化,而且會建立新文化的工作。然而,在翻譯的過程中,兩個文化不可能百分之百相等,換句話說,原文的意思永遠不可能在目標語言中百分之百找到可以相對應的概念,文化不可譯的難題的確存在,而這就是令所有譯者痛苦的根源。因為永遠都能找到不同的方法來表達原文,所以譯者們要不斷的磨、不斷的修,盡力做出讓自己最滿意的翻譯版本。(只是,今天的版本可能在明天又被自己推翻了,所以會持續落入修改的循環。)翻譯真的是一項永遠不會完結的工作。這個學期所做的翻譯工作很多,雖然他們是已經「過去」的工作,但我還是經常在腦中突然想到之前的翻譯可以在如何修改,抑或是突然聽到一個字、詞、句,發覺「啊!還有這樣的用法!」而如當頭棒喝。而我們所做的雖然只有兩種語言,也就是中文和英文的翻譯,但同樣的語言卻因文件類型的不同而用了很多不同層次的方去表達意思,例如國務卿的發言和影視字幕中的對白用字遣詞是全然不同的。我也在翻譯不同類型文件的過程中,深刻的體會到語言的深奧和多樣性,以及要練習用不同的態度、語氣說話,以翻譯不同層次的語言。
你要有紀律翻譯一本書是個艱苦的長期抗戰,可惜沒有經驗的人通常不知道。即使你提醒他,因為沒有親身被十萬、二十萬字折磨過,所以他們通常也不重視那個提醒。隨便一本十萬字的書,即使是抄書,一天抄五千字,你也要持續抄寫二十天完全不間斷,才有可能抄完。而新手譯者面對十萬字的翻譯工作,他們可以密集工作十天,然後開始自己給自己放假,等到編輯開始催稿,各種理由就出現了,等到理由掰完,最後就是搞失蹤。編輯忙了半年最後卻是一場空。老經驗的譯者則完全不同,他們自律嚴謹,一天應該譯完多少字,自己就會安排,並且自我督促,最後準時完工。翻譯工作也像馬拉松賽跑,沒跑過的人根本不可能想像整個過程有多艱苦,而沒經驗的人也不知道如何配速,避免在一開頭就把力氣放盡。紀律問題跟前述能力一樣,不只是意志問題,也包括如何讓自己按部就班的方法,一天做完一天該做的分量,不貪功,但也不停頓。論文翻譯是靠意志、經驗和方法而完成的。
推薦連結:一些知識的分享
翻譯是一項瞭解文化、建立新文化的工作。當我們在進行翻譯時,必須去尋找共通的概念加以描述而非僅僅是以字典上相等的詞彙組成字句。翻譯者必須了解翻譯語言中的文化背景(context)以及目標語言的文化背景,才能盡力傳達最多的原文意思;同時,當翻譯者將被翻譯社的文化以目標語言介紹進目標文化時,目標文化一定是加入了新的、甚至是不同的想法而有所變化。所以說,翻譯是一項必須去瞭解文化,而且會建立新文化的工作。然而,在翻譯的過程中,兩個文化不可能百分之百相等,換句話說,原文的意思永遠不可能在目標語言中百分之百找到可以相對應的概念,文化不可譯的難題的確存在,而這就是令所有譯者痛苦的根源。因為永遠都能找到不同的方法來表達原文,所以譯者們要不斷的磨、不斷的修,盡力做出讓自己最滿意的翻譯版本。(只是,今天的版本可能在明天又被自己推翻了,所以會持續落入修改的循環。)翻譯真的是一項永遠不會完結的工作。這個學期所做的翻譯工作很多,雖然他們是已經「過去」的工作,但我還是經常在腦中突然想到之前的翻譯可以在如何修改,抑或是突然聽到一個字、詞、句,發覺「啊!還有這樣的用法!」而如當頭棒喝。而我們所做的雖然只有兩種語言,也就是中文和英文的翻譯,但同樣的語言卻因文件類型的不同而用了很多不同層次的方去表達意思,例如國務卿的發言和影視字幕中的對白用字遣詞是全然不同的。我也在翻譯不同類型文件的過程中,深刻的體會到語言的深奧和多樣性,以及要練習用不同的態度、語氣說話,以翻譯不同層次的語言。
你要有紀律翻譯一本書是個艱苦的長期抗戰,可惜沒有經驗的人通常不知道。即使你提醒他,因為沒有親身被十萬、二十萬字折磨過,所以他們通常也不重視那個提醒。隨便一本十萬字的書,即使是抄書,一天抄五千字,你也要持續抄寫二十天完全不間斷,才有可能抄完。而新手譯者面對十萬字的翻譯工作,他們可以密集工作十天,然後開始自己給自己放假,等到編輯開始催稿,各種理由就出現了,等到理由掰完,最後就是搞失蹤。編輯忙了半年最後卻是一場空。老經驗的譯者則完全不同,他們自律嚴謹,一天應該譯完多少字,自己就會安排,並且自我督促,最後準時完工。翻譯工作也像馬拉松賽跑,沒跑過的人根本不可能想像整個過程有多艱苦,而沒經驗的人也不知道如何配速,避免在一開頭就把力氣放盡。紀律問題跟前述能力一樣,不只是意志問題,也包括如何讓自己按部就班的方法,一天做完一天該做的分量,不貪功,但也不停頓。論文翻譯是靠意志、經驗和方法而完成的。
推薦連結:一些知識的分享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