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行翻譯之前,「譯或不譯」便是重要的選擇

翻譯確實是一種選擇與安排的藝術。在整個論文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有哪些事項必須要進行選擇與安排呢?首先,在進行翻譯之前,「譯或不譯」便是重要的選擇,也會帶來不同的安排。當翻譯某作品會敗壞風俗或觸犯法律時,譯者當然可以選擇不予翻譯而做婉拒的安排。當某原文很難翻譯而你也沒能力翻譯時,你當然也可以選擇不予翻譯而安排說出你不想譯的理由。當某原文或原作在道義上或在名利上值得翻譯時,如果它對你又有很高的「可譯度」,你當然可以選擇把它給翻譯,而接着你便要安排整個翻譯的工作。7.5 在實際翻譯之前,如果已經看到原文或原作,就有「先研究或不先研究」的選擇。通常有責任心的譯者都會選擇「先澈底研究原文/原作」,而自行安排研究的工作。研究時,如果發現原文/原作有兩種以上的版本(versions) ,就有「根據何種版本」的選擇與安排,有時只採用某版本,有時主要根據某版本而參考其他版本。等到實際翻譯時,要選擇與安排的事項便更繁複多了。如果你要翻成的目標語有兩種以上算同中有異的語言,你就必須選擇其中的一種來當標準而安排讓譯文都前後一致。例如,把中文翻成英文時,你可能必須選擇以「英式英文」(British English) 或「美式英文」(American English) 為準。若依前者為準時,「地下鐵路」可能都要把它翻成ڊundergroundڋ;若依後者為準時,它便是ڊsubwayڋ。7.6 實際翻譯時,會有「要信或要達」的抉擇(如果兩者無法兼得)。做抉擇就是按目的或目標來定取捨。例如,魯迅認為:如果要譯給受教育的人看,譯文大可「寧信而不順」。因為他認為:翻譯的目的在於輸入新的內容與新的表現法,所以大家應該容忍新字眼與新語法所造成的不順。
 


我認識一個觀光系雙主修英文系的同學。他英文之好啊!好到他每次觀光系的報告作業只要花一個小時左右就可以完成,而且每次都被打超高分甚至到滿分。為什麼會這樣呢?還不就是拾人牙慧。(別問我是誰,我這有一份名單,要是曝光會死一堆人的。)網路上有多少資料可供查尋翻閱各位知道嗎?超多,只是大家不會用而已。平常各位在檢索資料時想必都是點選「看得懂」的資料來查閱。這就是高分和低分的差別了。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抄別人的文章了不起就只抄什麼「台灣名嘴」或「知名台灣作家」的東西。我那位觀光系的老兄可囂張了。他Copy的可都是「全球名嘴」和「全球知名作家」的東西啊!別說這些東西不好找,舉凡博、碩士論文、產業或環境研究報告等資料,英文版的資料都比中文的多。而且網路上許多的資料庫還都是英文介面,請問不懂英文的翻譯社你會用嗎?
 


翻譯時,也會有「要信於音或信於義」的抉擇。例如,在一篇談論狗的文章裡,作者故意把ڊpetڋ音譯為「陪特」,不把它意譯為「寵物」,目的就是想藉由「信於音」而非「信於義」,來凸顯「狗為陪人特使」的事實。4音、義的抉擇之外,當然也有形、義的抉擇。故意將「把『老』看成『花』」譯成ڊreadچsexualڇfor چsenileڇڋ而非ڊread چflowerڇfor چoldڇڋ,那是因為ڊsexualڋ和ڊsenileڋ樣子比較像,ڊflowerڋ和ڊoldڋ不太像。戴老花眼鏡而「花心猶在」的老人是會把「老」看成「花」,也會把ڊsenileڋ看成ڊsexualڋ。7.8 無論為信、為達、或為恰,無論要譯文信於原文的形、音、或意義,也無論要翻譯社譯文順暢不抝口或通達有道理,在翻譯各個段落、語句時,都要隨時選擇「用字遣詞」(diction/wording) 與隨時注意「句法文法」(syntax/grammar)。其實,翻譯跟說話或作文一樣,都是挑選字詞(words) 然後組成話語(statements) 的工夫。挑選字詞和組成話語時,「要不要兼顧含義(meaning)及用意(significance)」,那也是一種選擇與安排。例如,英文ڊpopularڋ一字的含義是「很受歡迎」,可是如果你帶有「說明為何受歡迎」的用意,想用那個字來凸顯「狗是因為活潑、很皮、又快樂而大受歡迎」,你就可以故意把它音譯成「潑、皮、又樂」。


推薦連結:一些知識的分享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最基本的 統御方程式(Governing Equation)包含質量、動量與 能量守恆方程式,說明如下

團隊決定延期原本在 2014 年 2 月份舉行的以太幣預售。 2014 年 2 月對於以太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月份

施工時是以瓦斯噴火器,將成卷 之防水氈之表面烤熔後,以熔化後之改質瀝青為粘著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