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體驗到論文翻譯不只是單純兩個語言的對應轉換而已
感謝這堂課上的題材不是一些空泛的翻譯理論而是去實際操作,翻譯的精隨還是需要自己去動手做過後才能更深刻的體驗,經驗比起聽起聽專家們說,還是自己經過時間累積較好。上完這門課後,能體會書籍《翻譯經驗談》裡面作家所遇到的一些問題,也整理出了自己遇到問題時該如何應對比較好以及何處還可以加強改進等等。在翻譯時發現譯者的專業能力,也就是在中英文雙方面的造詣需要非常好,在中翻英的時候,我常常會看著線上字典所搜索出的一堆英文單字苦惱,不是無法區分出他們的差別以選出最貼切的,就是覺得在英文字辭裡面找不到完全百分之一百相對於中文的詞。除此之外,礙於自己的英文程度,每次在中翻英的時候只能翻出簡易的句型或字彙量相當不足,無法在此方面能讓人有眼睛一亮的效果,譬如在安全法規方面達到簡潔有利的效果,這種落差除了加強自己中英文程度外別無他法。而中文與英文的不同之處也是需要注意的,如中文可以沒有主詞(張愛玲小說常用的手法達到的文學效果),不注重時態,但英文卻不行沒主詞,注重時態等在翻譯上所造成的難題與譯者需要多注意的地方,以及它們在語法的結構也不相同,一句很長的英文句子若要翻成中文,可能必須切成兩句,以及順序亦須掉換等才能用中文表達原意,不然會看起來十分怪異。
另外老師在課堂上一直強調的的文章的「氣質」亦是非常難以達到,翻譯學術性的文章時對我來說不是那麼困難,只要注意句型、字彙、語調要有專業性,但例如在課堂上看過的水調歌頭和Lady Gaga的Born this way的詩詞翻譯和歌詞翻譯對我來說就非常難,似乎詩詞的翻譯需要表現出的那種飄邈無重量的詩意對譯者來說卻是一個十斤重的沉重擔子,若翻譯的不好,可就成為扭曲原著的罪人了。上完此門翻譯課後,我體驗到論文翻譯不只是單純兩個語言的對應轉換而已,其中所遇到的困難如譯者的選擇、文化意涵及其脈絡、語言程度、知識背景的差異都可說明為何如實的翻譯是不可能的事,才需要長時間琢磨哪個才是較貼近原意的意思,究竟意譯較好?還是直譯較好?以及如何翻譯才讓讀者更容易了解,因此翻譯是一個有趣、博大精深的領域,值得深究與挑戰。
翻譯社理論上,用任何一種語文所說出或寫出的東西,應該都可以翻譯成另一種語文。但實際上,用某源頭語所說出或寫出的東西,不一定都能在目標語裡頭找到真正相等的東西來翻譯。有不少原文或原作,由於某些特殊原因,是很難或根本不可能翻譯成另一種文字的。所以,譯者在翻譯之前,應該評估原文的「可譯度」(translatability),無法翻譯的,就不要勉強要加以翻譯;很難翻譯而又必須翻譯的,就要運用特別的策略與方法來加以翻譯。6.2 如果翻譯的相等原則要用在「內容/含義」與「形式/風格」兩方面,那麼是「內容/含義」比較難對等或是「形式/風格」呢?一般說來,要在兩種語言裡找到「有類似含義」的對等詞語,應該是不難的,所以才會有雙語詞典。不過,在特硃的文化裡確實會有特殊的觀念與詞語,那特殊的觀念與詞語在另一文化中可能找不到對等的用語,因此翻譯時會感到很困難。例如,要把基督教的ڊgraceڋ翻成中文,或把華人所謂體內的「氣(血)」翻成英文,那就不知有何完全對等的字眼可以用。6.3 儘管特硃的文化會有獨特的觀念,翻譯時,原文的「內容/含義」通常還是比「形式/風格」更容易找到對等的詞語或表現的方法。有些特殊的形式/風格,還真是很難翻譯出來的。我們說過,翻譯的對等層面有義、音、形、境(sense,sound, shape, and situation) 四個。翻譯時,通常要先考慮造成「內容」的義與境,然後才考慮造成「風格」的音與形。問題是:往往顧到義與境,就顧不到音與形。理論上,當然了,只要譯者的功夫到家,「形式/風格」的困難還是可以克服的。但有些特殊的表現方法,還真是ڊuntranslatableڋ。
當研究生被學校要求要把論文翻譯成英文時,我想大家都會想到用google提供的翻譯工具直接翻譯,然後再加以修改,理所當然的以為這樣就可以交差,殊不知這樣會讓翻譯完成的時間乘上幾個倍數,姑且先不論google提供的翻譯工具那種不可能翻譯出來的專有名詞,更重要的是文法的問題,由於英文與中文原本就存在著不同的語言語法,因此就文法而言,英文常常需要有冠詞或單複數之顯示,而中文則否。一個英文句子原本存在著的a/an, the,或複數型態,經過翻譯成中文時並不一定要一五一十的存在,反之中翻英亦然,亦即原本中文中不需特別說出或沒有說出的複數型態,翻譯到了英文時,如果沒有增加進去,甚至會導致英文文句文法上的錯誤。
推薦連結:一些知識的分享
另外老師在課堂上一直強調的的文章的「氣質」亦是非常難以達到,翻譯學術性的文章時對我來說不是那麼困難,只要注意句型、字彙、語調要有專業性,但例如在課堂上看過的水調歌頭和Lady Gaga的Born this way的詩詞翻譯和歌詞翻譯對我來說就非常難,似乎詩詞的翻譯需要表現出的那種飄邈無重量的詩意對譯者來說卻是一個十斤重的沉重擔子,若翻譯的不好,可就成為扭曲原著的罪人了。上完此門翻譯課後,我體驗到論文翻譯不只是單純兩個語言的對應轉換而已,其中所遇到的困難如譯者的選擇、文化意涵及其脈絡、語言程度、知識背景的差異都可說明為何如實的翻譯是不可能的事,才需要長時間琢磨哪個才是較貼近原意的意思,究竟意譯較好?還是直譯較好?以及如何翻譯才讓讀者更容易了解,因此翻譯是一個有趣、博大精深的領域,值得深究與挑戰。
翻譯社理論上,用任何一種語文所說出或寫出的東西,應該都可以翻譯成另一種語文。但實際上,用某源頭語所說出或寫出的東西,不一定都能在目標語裡頭找到真正相等的東西來翻譯。有不少原文或原作,由於某些特殊原因,是很難或根本不可能翻譯成另一種文字的。所以,譯者在翻譯之前,應該評估原文的「可譯度」(translatability),無法翻譯的,就不要勉強要加以翻譯;很難翻譯而又必須翻譯的,就要運用特別的策略與方法來加以翻譯。6.2 如果翻譯的相等原則要用在「內容/含義」與「形式/風格」兩方面,那麼是「內容/含義」比較難對等或是「形式/風格」呢?一般說來,要在兩種語言裡找到「有類似含義」的對等詞語,應該是不難的,所以才會有雙語詞典。不過,在特硃的文化裡確實會有特殊的觀念與詞語,那特殊的觀念與詞語在另一文化中可能找不到對等的用語,因此翻譯時會感到很困難。例如,要把基督教的ڊgraceڋ翻成中文,或把華人所謂體內的「氣(血)」翻成英文,那就不知有何完全對等的字眼可以用。6.3 儘管特硃的文化會有獨特的觀念,翻譯時,原文的「內容/含義」通常還是比「形式/風格」更容易找到對等的詞語或表現的方法。有些特殊的形式/風格,還真是很難翻譯出來的。我們說過,翻譯的對等層面有義、音、形、境(sense,sound, shape, and situation) 四個。翻譯時,通常要先考慮造成「內容」的義與境,然後才考慮造成「風格」的音與形。問題是:往往顧到義與境,就顧不到音與形。理論上,當然了,只要譯者的功夫到家,「形式/風格」的困難還是可以克服的。但有些特殊的表現方法,還真是ڊuntranslatableڋ。
當研究生被學校要求要把論文翻譯成英文時,我想大家都會想到用google提供的翻譯工具直接翻譯,然後再加以修改,理所當然的以為這樣就可以交差,殊不知這樣會讓翻譯完成的時間乘上幾個倍數,姑且先不論google提供的翻譯工具那種不可能翻譯出來的專有名詞,更重要的是文法的問題,由於英文與中文原本就存在著不同的語言語法,因此就文法而言,英文常常需要有冠詞或單複數之顯示,而中文則否。一個英文句子原本存在著的a/an, the,或複數型態,經過翻譯成中文時並不一定要一五一十的存在,反之中翻英亦然,亦即原本中文中不需特別說出或沒有說出的複數型態,翻譯到了英文時,如果沒有增加進去,甚至會導致英文文句文法上的錯誤。
推薦連結:一些知識的分享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