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電視整體的體驗依舊不够理想,消費市場主動或被動的接受這些半成品
智慧電視發展至2014年末,依舊在探索和搭建最理想的生態。儘管如此,消費市場上的智慧電視依舊大紅大紫,三星ES8000/9000高端系列為智慧電視的發展引領了正確的方向,用户界面、操控方式、在線視頻、語音命令、手勢識别等功能也頻頻出現在電視產品之上,但在這一年,智慧電視整體的體驗依舊不够理想,消費市場主動或被動的接受這些半成品。
2013年:智慧系統逐步完善,OLED電視首次上市等離子電視基本不再有新產品,液晶電視一家獨大,電視廠商努力改善智慧系統的用户體驗,智慧電視的性能得到提升的同時,整體的智慧體驗有了全面的提升,其中三星F8000/F9000和LG“觀韵”系列的智慧體驗尤為出色,前者擁有動作識别技術,後者則創新式的推出了動感應遥控器。小米公司推出小米電視,創維推出酷開互聯網品牌戰略。經過電視產業的不斷努力,智慧體驗基本可以滿足用户需求。當然,2013年更重要的事情是OLED電視
修理的上市,2013年9月,LG和三星先後在中國發布並上市55英寸曲面OLED電視產品,前者售價59999元,後者售價54999元,兩款產品均採用1080p解析率設計,OLED電視的正式商業化讓更多高端用户有機會體驗次時代顯示技術的强大技術。
2014年:超高清4K電視渗入主流市場,曲面液晶電視上市智慧電視的智慧體驗提升,是一件浩大的工程,需要長時間慢慢改善,為了不在這一問題上“糾纏”,電視廠商開始力推超高清4K電視,將市場熱點焦距在4K身上,背地裏偷偷優化智慧電視系統,這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做法。
台灣與韓國許多產品處於競爭狀態,對台灣出口產業產生劇烈的影響,最明顯的例子為 DRAM 和 TFT-LCD 兩大產業,雙雙因匯率因素造成國際競爭力下滑,虧損十分慘重。我國面板產業另一個問題,係缺乏品牌奧援。韓國二大面板廠三星與 LGD(前身為 LPL;樂金飛利浦),除自身本為世界液晶電視前五大品牌外,又與SONY 與飛利浦等知名電視品牌有合資或共同設廠的合作關係,以全球最大的北美市場為例,前五大品牌除夏普外均採用韓國面板為主,市佔率高達 45%,即使再扣除已經淡出品牌的飛利浦,也還有近四成的佔有率,產品有穩定的需求。反觀,台灣廠商雖然也發展出少數幾個電視品牌(如 Benq、CHIMEI、AOC、Hannspree、VIZIO、Olevia 與 Polaroid 等品牌),然這些都僅能算是區域性或是二線品牌,面板需求量相對有限且不穩定,景氣一變動,訂單就會立即跟著下滑。第二節 未來發展方向與趨勢展望 2010 年,LCD TV 出貨量預計將高達 1.56 億台,較 2009 年成長 20%,雖然韓系與中國 TV 品牌業者仍多屬自行製造,但面對日系大廠委外比重轉趨積極,無疑是台灣 LCD TV 組裝廠擴張的大好良機。面對這波 LCD TV 的高成長趨勢,除了嘉惠台灣代工產業外,台灣 LED 業者與中、韓的 LCD TV 大廠合作密切,也可望持續受益。第三節 結論與建議目前關鍵技術、電視機產業的品牌、通路和技術主導權幾乎均掌握在日韓廠商的手上,雖然台灣面板廠具有技術能力,但是,液晶電視維修後續的視訊處理技術、45彩色的畫質控制,甚至是各地區不同的廣播系統,都會影響到想要切入此市場的廠商。因此,台灣 TFT-LCD 面板廠所能掌握的部份,並不是 LCD TV 絕對的關鍵技術。台灣若欲突破技術的重圍,顯然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但是,可以考慮結合新功能、提升生產技術與設法降低固定成本投資;在生產與供應鏈管理方面,應整合國內的上游廠商以求大幅降低成本,以發揮價值鏈上的最大效益,以求擁有未來產業的主導權;在策略聯盟方面,台灣廠商間應朝向籌組研發聯盟、產能協調、異業結盟發展,擺脫日本、韓國在技術上的羈絆與建立產能的優勢;強化自身的專利佈局,提高附加價值等周邊的技術方向著手,才有可能增加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不過無論如何電視數位化仍舊勢在必行。此舉將使得超高畫質(Full-HD)規格成為電視維修機銷售的主流。雖然過去一年美國政府已發放數位電視轉換盒折價券並鼓勵民眾購買數位電視,不過至今實際購買轉換盒的比例仍偏低,尤其碰到經濟不景氣,民眾由類比轉換數位電視的意願不高,不過,未來美國政府若持續編列預算提高相關補助經費,將可望帶動平面電視的買氣。■ 日本日本市場一直以來為全球液晶電視滲透率最高的市場,2008年成長率約只有15%,預估未來幾年出貨成長率可能只有個位數。在電視尺寸銷售方面,32吋、37吋仍為日本最主流的尺寸,原因仍為日本家庭空間坪數普遍較小,40吋以上的電視的銷售比重比較沒有其他區域市場來的大。另外,根據日本家電產品市調機構BCN的統計,2008年Sharp仍蟬連日本電視第一品牌寶座,市占率約45%,遙遙領先SONY、Panasonic等。■ 中國2008年液晶電視在中國的出貨情況優於預期,且正快速取代CRT電視,2008年液晶電視銷售量約為1500萬台,預估2009年中國市場液晶電視銷售量將上看2,000萬台,年成長率將超過30%,成為全球液晶電視銷售成長性最高的地區。另外,2009年第一季,隨著大陸政府推廣家電下鄉計畫帶動銷售買氣,可望帶來新的一波成長,家電下鄉計畫鎖定26吋以下的電視尺寸,政府補貼的價格在1,000至2,000人民幣左右。不同於其他區域市場的領導品牌皆為國際大廠,2007年中國大陸的液晶電視領導品牌為本土電視廠牌,前三大廠為海信電器、創維、TCL。
推薦連結:一些知識的分享
台灣與韓國許多產品處於競爭狀態,對台灣出口產業產生劇烈的影響,最明顯的例子為 DRAM 和 TFT-LCD 兩大產業,雙雙因匯率因素造成國際競爭力下滑,虧損十分慘重。我國面板產業另一個問題,係缺乏品牌奧援。韓國二大面板廠三星與 LGD(前身為 LPL;樂金飛利浦),除自身本為世界液晶電視前五大品牌外,又與SONY 與飛利浦等知名電視品牌有合資或共同設廠的合作關係,以全球最大的北美市場為例,前五大品牌除夏普外均採用韓國面板為主,市佔率高達 45%,即使再扣除已經淡出品牌的飛利浦,也還有近四成的佔有率,產品有穩定的需求。反觀,台灣廠商雖然也發展出少數幾個電視品牌(如 Benq、CHIMEI、AOC、Hannspree、VIZIO、Olevia 與 Polaroid 等品牌),然這些都僅能算是區域性或是二線品牌,面板需求量相對有限且不穩定,景氣一變動,訂單就會立即跟著下滑。第二節 未來發展方向與趨勢展望 2010 年,LCD TV 出貨量預計將高達 1.56 億台,較 2009 年成長 20%,雖然韓系與中國 TV 品牌業者仍多屬自行製造,但面對日系大廠委外比重轉趨積極,無疑是台灣 LCD TV 組裝廠擴張的大好良機。面對這波 LCD TV 的高成長趨勢,除了嘉惠台灣代工產業外,台灣 LED 業者與中、韓的 LCD TV 大廠合作密切,也可望持續受益。第三節 結論與建議目前關鍵技術、電視機產業的品牌、通路和技術主導權幾乎均掌握在日韓廠商的手上,雖然台灣面板廠具有技術能力,但是,液晶電視維修後續的視訊處理技術、45彩色的畫質控制,甚至是各地區不同的廣播系統,都會影響到想要切入此市場的廠商。因此,台灣 TFT-LCD 面板廠所能掌握的部份,並不是 LCD TV 絕對的關鍵技術。台灣若欲突破技術的重圍,顯然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但是,可以考慮結合新功能、提升生產技術與設法降低固定成本投資;在生產與供應鏈管理方面,應整合國內的上游廠商以求大幅降低成本,以發揮價值鏈上的最大效益,以求擁有未來產業的主導權;在策略聯盟方面,台灣廠商間應朝向籌組研發聯盟、產能協調、異業結盟發展,擺脫日本、韓國在技術上的羈絆與建立產能的優勢;強化自身的專利佈局,提高附加價值等周邊的技術方向著手,才有可能增加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不過無論如何電視數位化仍舊勢在必行。此舉將使得超高畫質(Full-HD)規格成為電視維修機銷售的主流。雖然過去一年美國政府已發放數位電視轉換盒折價券並鼓勵民眾購買數位電視,不過至今實際購買轉換盒的比例仍偏低,尤其碰到經濟不景氣,民眾由類比轉換數位電視的意願不高,不過,未來美國政府若持續編列預算提高相關補助經費,將可望帶動平面電視的買氣。■ 日本日本市場一直以來為全球液晶電視滲透率最高的市場,2008年成長率約只有15%,預估未來幾年出貨成長率可能只有個位數。在電視尺寸銷售方面,32吋、37吋仍為日本最主流的尺寸,原因仍為日本家庭空間坪數普遍較小,40吋以上的電視的銷售比重比較沒有其他區域市場來的大。另外,根據日本家電產品市調機構BCN的統計,2008年Sharp仍蟬連日本電視第一品牌寶座,市占率約45%,遙遙領先SONY、Panasonic等。■ 中國2008年液晶電視在中國的出貨情況優於預期,且正快速取代CRT電視,2008年液晶電視銷售量約為1500萬台,預估2009年中國市場液晶電視銷售量將上看2,000萬台,年成長率將超過30%,成為全球液晶電視銷售成長性最高的地區。另外,2009年第一季,隨著大陸政府推廣家電下鄉計畫帶動銷售買氣,可望帶來新的一波成長,家電下鄉計畫鎖定26吋以下的電視尺寸,政府補貼的價格在1,000至2,000人民幣左右。不同於其他區域市場的領導品牌皆為國際大廠,2007年中國大陸的液晶電視領導品牌為本土電視廠牌,前三大廠為海信電器、創維、TCL。
推薦連結:一些知識的分享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