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公司是非常想與某個翻譯個人建立一個長期合作的關係
千萬不能直接交稿子不作校對,即便是有很多年翻譯經驗的譯者,每次校對都還是很容易會有問題,有的是少譯(像是錯過了一行,容易發生在文件數量很大的時候)、有的數字弄錯(合約或是商務文件要特別注意)、有的單字拼寫錯(急件時很容易發生)、有的標點用錯、有的是中文字寫錯;論文翻譯完成後一定要仔細的檢查。這些小地方都是翻譯公司給譯者打分數的地方,所以每一次機會都必須珍惜,都必須做好,才能與翻譯公司建立一個長期合作的關係。翻譯公司是非常想與某個翻譯個人建立一個長期合作的關係,一旦確定你翻譯的不錯,那麼稿件就會源源不斷。
馬可波羅在遊記中所述的內容可信度不高,連該書的版本都沒有定數,有的有四篇,有的只有三篇。那些關於西方人看了這本書引發對古老東方國度嚮往的說法大約也是個傳說吧?他們介紹說這本書描繪當時中國的繁華、富庶,並要我們引以為自豪,我們的祖先也曾經闊過。看看書中那時哪裡有我們的國家?我們的首都北京被他們稱為“汗八里”,這裡是韃靼人、契丹人、突厥人、撒拉森人的樂園,哪裡看得到華夏的子孫?就是到了雲南這樣偏遠的西南邊陲,都是由韃靼人統治,韃靼人禁止我們打獵、撈珍珠,只為那忽必烈一人享用。在北京的北土城公園裡有忽必烈進入北京的大型雕塑,那神氣比解放軍進入北京城還要英武許多。法國大儒孟德斯鳩說韃靼人是世界的禍害,曾經兩次征服中國,但我們中國人卻不這麼看,還自豪地說我們的祖先曾經打到了歐洲,我們的歷史地圖在那個時代是多么的遼闊。那個年代按顧炎武的說法應當是中華民族第一次亡天下,按照“殖民地”的概念來看那時的中國只是蒙古人的殖民地。我們的文化是順從的,被人家征服了就直接認他為祖先,明時的江山被大清國侵占了,於是大家都蓄起了長辮,做了大清國的順民。但順從不一定是中華一貫的思想,清末反清鬥士們提出 “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的口號,直接指出滿清就是韃虜,魯迅先生也提出成吉思汗應當是蒙古人的祖先。馬可波羅遊記由一個不可靠的人記的不可靠的傳說,讀了該書很容易得到這樣的判斷,但是對待歷史我們還缺乏評判的尺度和價值觀念的基本準則。
譯法流通廣了、流行久了就會固定下來成為「既成譯法」。所以,做論文翻譯,就必須謹慎,免得將不妥當的翻譯流傳下去。例如,影星歌星球星的ڊfansڋ,原先都意譯成「影迷、歌迷、球迷」,但目前卻流行把它音譯成「粉絲」。仔細想,ڊfansڋ確實是「迷戀者」的意思,但它跟粉、跟絲都沒有半點關係,況且ڊfansڋ是複數:照道理,ڊI am a movie fanڋ應音譯成「我是電影粉」而非「我是電影粉絲」(如果不想意譯成「我是電影迷」的話)。10.9 有些字詞雖然有既成的譯法,但那既成的譯法可能不妥或甚至於錯誤,這時那既成的譯法便不值得尊重,而這時譯者可能要自己新創譯法或接受他人較新較好的譯法,於是有所謂「依新不依舊」和「依好不依壞」的原則。例如,ڊcementڋ曾經被譯成「士敏土/洋灰」,現在則通常譯成「水泥」。3又如,「冬瓜」曾經被譯成ڊChinese watermelonڋ,現在則通常譯成ڊwhitegourdڋ。而「冬瓜茶」是不含茶的甜飲,所以不可誤譯成ڊwhite gourd teaڋ,倒可以譯成ڊڪsweetenedګwhite gourd drinkڋ。10.10 字詞有時要音譯,有時要意譯。我們的一般原則是:專有名詞要依音不依義,其他名詞則依義不依音。例如,Mr. Brown :布朗先生(非「棕色先生」)。春蘭夫人:Lady Chun-lan (非ڊLady Spring Orchidڋګ。toilet:化妝室(非「脫衣累特」)。電話:telephone (非ڊdin-farڋګ。不過,必要時這個原則也可以打破。你可以把ڊHe is an Edisonڋ譯成「他是個大發明家」,也可以把ڊyoghurtڋ譯成「優格」(而非「優酪乳」或「一種牛奶發酵所製的半固體食物」)。
推薦連結:一些知識的分享
馬可波羅在遊記中所述的內容可信度不高,連該書的版本都沒有定數,有的有四篇,有的只有三篇。那些關於西方人看了這本書引發對古老東方國度嚮往的說法大約也是個傳說吧?他們介紹說這本書描繪當時中國的繁華、富庶,並要我們引以為自豪,我們的祖先也曾經闊過。看看書中那時哪裡有我們的國家?我們的首都北京被他們稱為“汗八里”,這裡是韃靼人、契丹人、突厥人、撒拉森人的樂園,哪裡看得到華夏的子孫?就是到了雲南這樣偏遠的西南邊陲,都是由韃靼人統治,韃靼人禁止我們打獵、撈珍珠,只為那忽必烈一人享用。在北京的北土城公園裡有忽必烈進入北京的大型雕塑,那神氣比解放軍進入北京城還要英武許多。法國大儒孟德斯鳩說韃靼人是世界的禍害,曾經兩次征服中國,但我們中國人卻不這麼看,還自豪地說我們的祖先曾經打到了歐洲,我們的歷史地圖在那個時代是多么的遼闊。那個年代按顧炎武的說法應當是中華民族第一次亡天下,按照“殖民地”的概念來看那時的中國只是蒙古人的殖民地。我們的文化是順從的,被人家征服了就直接認他為祖先,明時的江山被大清國侵占了,於是大家都蓄起了長辮,做了大清國的順民。但順從不一定是中華一貫的思想,清末反清鬥士們提出 “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的口號,直接指出滿清就是韃虜,魯迅先生也提出成吉思汗應當是蒙古人的祖先。馬可波羅遊記由一個不可靠的人記的不可靠的傳說,讀了該書很容易得到這樣的判斷,但是對待歷史我們還缺乏評判的尺度和價值觀念的基本準則。
譯法流通廣了、流行久了就會固定下來成為「既成譯法」。所以,做論文翻譯,就必須謹慎,免得將不妥當的翻譯流傳下去。例如,影星歌星球星的ڊfansڋ,原先都意譯成「影迷、歌迷、球迷」,但目前卻流行把它音譯成「粉絲」。仔細想,ڊfansڋ確實是「迷戀者」的意思,但它跟粉、跟絲都沒有半點關係,況且ڊfansڋ是複數:照道理,ڊI am a movie fanڋ應音譯成「我是電影粉」而非「我是電影粉絲」(如果不想意譯成「我是電影迷」的話)。10.9 有些字詞雖然有既成的譯法,但那既成的譯法可能不妥或甚至於錯誤,這時那既成的譯法便不值得尊重,而這時譯者可能要自己新創譯法或接受他人較新較好的譯法,於是有所謂「依新不依舊」和「依好不依壞」的原則。例如,ڊcementڋ曾經被譯成「士敏土/洋灰」,現在則通常譯成「水泥」。3又如,「冬瓜」曾經被譯成ڊChinese watermelonڋ,現在則通常譯成ڊwhitegourdڋ。而「冬瓜茶」是不含茶的甜飲,所以不可誤譯成ڊwhite gourd teaڋ,倒可以譯成ڊڪsweetenedګwhite gourd drinkڋ。10.10 字詞有時要音譯,有時要意譯。我們的一般原則是:專有名詞要依音不依義,其他名詞則依義不依音。例如,Mr. Brown :布朗先生(非「棕色先生」)。春蘭夫人:Lady Chun-lan (非ڊLady Spring Orchidڋګ。toilet:化妝室(非「脫衣累特」)。電話:telephone (非ڊdin-farڋګ。不過,必要時這個原則也可以打破。你可以把ڊHe is an Edisonڋ譯成「他是個大發明家」,也可以把ڊyoghurtڋ譯成「優格」(而非「優酪乳」或「一種牛奶發酵所製的半固體食物」)。
推薦連結:一些知識的分享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