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英翻譯練習而言,目前雙語的材料已經非常容易取得
其中一種方式,就是以同樣的語言,透過重點摘要、換句話說、或者風格改寫的練習,來增加語言的彈性,也就是練習在不同的架構之下(文字長度﹣長或短,文字風格﹣正式或輕鬆,文章選字﹣深奧或簡單),清楚完整地表達原本的概念。這類訓練能夠大大增加文字的彈性,讓論文翻譯譯者在翻譯時更加遊刃有餘。而且這些訓練還不只適用於外語,對於習慣數位化時代短小輕薄閱讀風格的新世代而言,摘要、重述及改寫的訓練也能對母語能力很有幫助(大家有興趣的話,不妨找一篇新聞報導來試試看?)。在語言能力、表達能力夠好後,最後才應該真正進入翻譯訓練的階段:比較自己和別人的譯文。自己的大量翻譯訓練當然很重要,但有時埋頭苦練但努力的方向不對,常常只是事倍功半而已,這時候從別人的範例當中來學習,就是很好的方式。以中英翻譯練習而言,目前雙語的材料已經非常容易取得,包括:《經濟學人》、《紐約時報》、英國《金融時報》、BBC、《讀者文摘》等,都已經出版了中英雙語的版本或網頁。在台灣方面,有
Taipei Times
以英文報導國內的新聞,可以與本地的中文媒體互相參照內容,另外也有多種英文學習雜誌或刊物,如《空中英語教室》,都有雙語內容,也是新手譯者可以入門的練習材料。
首先,聯合國對筆譯人員的培養始於學校。聯合國為招聘到高水平的筆譯人員,開展了一系列外聯活動,主要措施就是同全球23所大學簽署了備忘錄,涵蓋所有六種正式語文,其中在中國有三所大學,即北外,上外和廣外。根據雙方的協議,聯合國大會部向相關院校提供教材,介紹聯合國的工作機會及要求,參與設計課程,並鼓勵員工結合探親假舉辦講座,參與授課和結業考試。此外,各個語文處每年春、夏舉辦兩次各為期兩個月的實習活動,一般從每個簽署了備忘錄的院校招收一名在校翻譯碩士生,結合實戰對他們進行培訓。比如中文處每次招收三位實習生,每人配以一位審校做導師。他們參與論文翻譯的文件,譯稿由導師審改後向他們提供詳盡的反饋。所有實習過的同學都感到收穫很大,非常喜歡聯合國的工作及中文處的工作氛圍。這些措施雖然不是定向培養,但對於讓有志到國際組織工作的同學了解聯合國的職業前景和要求,並有針對性地學習、備考都有幫助。據統計,近五年來通過聯合國語言類競爭考試的考生有一半來自備忘錄院校。對於在職人員呢?聯合國非常強調翻譯人員的不斷學習和在職培訓:聯合國筆譯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 (不論是對問題的熟悉程度、政治敏感性、對聯合國特有用語、特定譯法的掌握、使用電腦、查找資料以及分析、判斷的能力)都是需要多年積累的。為此採取了以下措施:1. 中文處專門設有一名培訓專員,由資深審校擔任,負責安排新同事的入門培訓和其它同事的在職培訓。培訓的方式多種多樣,比如:i. 對新來的同事從題材、IT工具、查找資料、工作流程等方面進行一對一輔導,使其初步了解了解聯合國翻譯社要求(準確、通順、統一),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留心、勤查、多問、好學;ii. 對老同事則抽查成品 (包括譯稿和改稿)並將有典型性問題的稿子發給有關同事學習,組織與翻譯有關的研討活動,請資深審校就改稿舉行專題講座,並在處里的翻譯論壇上答疑解惑。
7.1 到底翻譯是科學(science) 或是藝術(art) 呢?如果任何一種語言裡所有可能出現的字詞語句,都能按照其形、音、義、境的各種差異,加以數位化,那麽翻譯就可能是一種科學:翻譯時,只需鍵入原文的各個字詞語句,然後
按一下「擬翻成的語言」,接着經由數位的轉換,相等的譯文便會出現,而那譯出的字詞語句便可能既信且達,甚至於有恰到好處的可能。但問題是:任何一種語言裡所有可能出現的字詞語句,按照其形、音、義、境的各種差異,都能毫無遺漏而且完全精確的加以數位化嗎?翻譯的機器真能辨識所有字詞語句的所有形、音、義、境嗎?在數位轉換的過程中,真的都不會有差錯嗎?至少到目前為止,翻譯機還都不是那麼精確好用的。翻譯機仍然無法克服其限制與差錯,這就證明翻譯還不是一種機械式的、可以完全數位化的科學。7.2 許多人說過「論文翻譯是一種藝術」ڪڊTranslation is an artڋګ,也有不少文章、著作以「翻譯的藝術」ڪڊThe Art of Translationڋګ為名。2到底中文所說的「藝術」或英文所說的ڊartڋ,指的是什麽呢?首先,它指的是一種人為的(man-made/artificial) 工夫,不是自然的(natural) 結果。通常進行此工夫的人是特別有才華(talented) 、有經驗(experienced) 、有技巧(skilled) 的行家。像畫家、音樂家、雕刻家、乃至翻譯家等,應該都是這樣的藝術家。其次,藝術是一種由先天才華配上後天經驗所積聚形成的技巧(skill) 或技藝(craft) 。因此,畫家、音樂家、雕刻家、乃至翻譯家等,都需要經過長期的培養與訓練。最重要的是:藝術是個人創造的(creative) 行為,不是集體生產的(productive)行為。工廠可以用機器生產許多物品,但那些物品通常不叫藝術品,因為它比較沒有個人的「創造性」(creativity) ,也就是比較沒有個人的「創意」(originality) 可言。相對的,藝術強調的是個人的「創造性」,而那創造性就是個人的創意或「獨特性」(uniqueness)。
推薦連結:一些知識的分享
首先,聯合國對筆譯人員的培養始於學校。聯合國為招聘到高水平的筆譯人員,開展了一系列外聯活動,主要措施就是同全球23所大學簽署了備忘錄,涵蓋所有六種正式語文,其中在中國有三所大學,即北外,上外和廣外。根據雙方的協議,聯合國大會部向相關院校提供教材,介紹聯合國的工作機會及要求,參與設計課程,並鼓勵員工結合探親假舉辦講座,參與授課和結業考試。此外,各個語文處每年春、夏舉辦兩次各為期兩個月的實習活動,一般從每個簽署了備忘錄的院校招收一名在校翻譯碩士生,結合實戰對他們進行培訓。比如中文處每次招收三位實習生,每人配以一位審校做導師。他們參與論文翻譯的文件,譯稿由導師審改後向他們提供詳盡的反饋。所有實習過的同學都感到收穫很大,非常喜歡聯合國的工作及中文處的工作氛圍。這些措施雖然不是定向培養,但對於讓有志到國際組織工作的同學了解聯合國的職業前景和要求,並有針對性地學習、備考都有幫助。據統計,近五年來通過聯合國語言類競爭考試的考生有一半來自備忘錄院校。對於在職人員呢?聯合國非常強調翻譯人員的不斷學習和在職培訓:聯合國筆譯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 (不論是對問題的熟悉程度、政治敏感性、對聯合國特有用語、特定譯法的掌握、使用電腦、查找資料以及分析、判斷的能力)都是需要多年積累的。為此採取了以下措施:1. 中文處專門設有一名培訓專員,由資深審校擔任,負責安排新同事的入門培訓和其它同事的在職培訓。培訓的方式多種多樣,比如:i. 對新來的同事從題材、IT工具、查找資料、工作流程等方面進行一對一輔導,使其初步了解了解聯合國翻譯社要求(準確、通順、統一),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留心、勤查、多問、好學;ii. 對老同事則抽查成品 (包括譯稿和改稿)並將有典型性問題的稿子發給有關同事學習,組織與翻譯有關的研討活動,請資深審校就改稿舉行專題講座,並在處里的翻譯論壇上答疑解惑。
7.1 到底翻譯是科學(science) 或是藝術(art) 呢?如果任何一種語言裡所有可能出現的字詞語句,都能按照其形、音、義、境的各種差異,加以數位化,那麽翻譯就可能是一種科學:翻譯時,只需鍵入原文的各個字詞語句,然後
按一下「擬翻成的語言」,接着經由數位的轉換,相等的譯文便會出現,而那譯出的字詞語句便可能既信且達,甚至於有恰到好處的可能。但問題是:任何一種語言裡所有可能出現的字詞語句,按照其形、音、義、境的各種差異,都能毫無遺漏而且完全精確的加以數位化嗎?翻譯的機器真能辨識所有字詞語句的所有形、音、義、境嗎?在數位轉換的過程中,真的都不會有差錯嗎?至少到目前為止,翻譯機還都不是那麼精確好用的。翻譯機仍然無法克服其限制與差錯,這就證明翻譯還不是一種機械式的、可以完全數位化的科學。7.2 許多人說過「論文翻譯是一種藝術」ڪڊTranslation is an artڋګ,也有不少文章、著作以「翻譯的藝術」ڪڊThe Art of Translationڋګ為名。2到底中文所說的「藝術」或英文所說的ڊartڋ,指的是什麽呢?首先,它指的是一種人為的(man-made/artificial) 工夫,不是自然的(natural) 結果。通常進行此工夫的人是特別有才華(talented) 、有經驗(experienced) 、有技巧(skilled) 的行家。像畫家、音樂家、雕刻家、乃至翻譯家等,應該都是這樣的藝術家。其次,藝術是一種由先天才華配上後天經驗所積聚形成的技巧(skill) 或技藝(craft) 。因此,畫家、音樂家、雕刻家、乃至翻譯家等,都需要經過長期的培養與訓練。最重要的是:藝術是個人創造的(creative) 行為,不是集體生產的(productive)行為。工廠可以用機器生產許多物品,但那些物品通常不叫藝術品,因為它比較沒有個人的「創造性」(creativity) ,也就是比較沒有個人的「創意」(originality) 可言。相對的,藝術強調的是個人的「創造性」,而那創造性就是個人的創意或「獨特性」(uniqueness)。
推薦連結:一些知識的分享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