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篇論文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研究論文中很重要
論文摘要是迷你版的論文,是論文的縮小版,優質的論文摘要可以反射出論文的主體,讀者很容易一窺其全貌,摘要在一篇論文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研究論文中很重要(當然在研究計畫書中也很重要),常看到的毛病是摘要中只寫出動機,接著說他要提出一個方法來解決,然後就什麼也沒有了。論文摘要寫作的一個基本原則是要具有「自身完整性」(self-complete),沒有注意到這個原則的,他這一篇論文失敗了一半,很多人(我相信大部分人)找參考論文一定是先看摘要再看內文,將心比心,摘要不寫好,讀者就不知道你這篇論文在寫什麼。
翻譯的目標當然是:把原文/原作譯完而且譯好。是否「譯完」,很容易驗證。但什麼叫「譯好」呢?在華人的世界裡,只要談到論文翻譯,大家就經常會提到當初嚴復所說的「信、達、雅」。對嚴復而言,信、達、雅是翻譯的「三難」,也是三個「譯事楷模」。2 嚴復的話經過眾多的討論與爭論之後,我們發現:其實,信達雅除了是譯事的三難與三楷模之外,它也就是評判譯文的「標準」(criteria)、從事翻譯的「要求」(requirements)、針對翻譯的認可「條件」(conditions)、或考慮翻譯的「原則」(principles)。其實,它更是譯者想要達到的「目標」(goals)。32.5 但是,譯者想要達到的目標真的就是信、達、雅這三個嗎?從「原文」和「譯文」這兩個面向來看,我們當然可以說:譯文對原文要「信」(忠實),而譯文本身也要「達」(通順)。你總不可把原文加以扭曲、胡譯,也不能讓譯文唸起來不順,讀起來不通。因此,就如黃邦傑所說的,信與達確實是翻譯的「共同標準」與「最低標準」(223)。當奈達 (Nida) 說翻譯是要複製「最接近而且自然的相等 [訊息]」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時,所謂「最接 近的相等」就是指「信」,所謂「自然的相等」就是指「達」。文句讀起來很順,含義想起來能通,那就是「自然」。
比方說,你把它譯成ڊIf you still have a kind heart, the world is heaven everywhereڂifyou dare to do evil things, where on earth is not hell?ڋ,這英文很通順,但那「對仗」的趣味已經大不如原文了。6.12 詩或歌裡的節式(stanzaic form) 、韻律(meter) 、韻脚(rhyme) 、頭韻(alliteration) 、母音和諧(assonance) 、子音和諧(consonance) 、乃至不和諧音(cacophony) ,理論上都是形與音的文字遊戲。翻譯時,在「先顧含義」的原則下,往往無法讓譯文也兼顧到那些伎倆在形與音方面所產生的效用。如果堅持要顯示那些形與音的技巧,往往就得稍為變更原文的含義或句法。這也就是翻譯社一個「詩歌很難翻譯」的主要原因。例如,莎劇《如君之願》(As YouLike It) 有一首歌的部分歌詞如下:這四行如果譯成「在這綠林樹底下,誰愛跟我躺或趴,歡樂歌聲來應酬,迎對鳥兒好歌喉」,3或許每行音節數差不多(原文6,譯文7) ,也有押韻,但把ڊlieڋ譯成「躺或趴」,4顯然是為了押韻的緣故。
推薦連結:一些知識的分享
翻譯的目標當然是:把原文/原作譯完而且譯好。是否「譯完」,很容易驗證。但什麼叫「譯好」呢?在華人的世界裡,只要談到論文翻譯,大家就經常會提到當初嚴復所說的「信、達、雅」。對嚴復而言,信、達、雅是翻譯的「三難」,也是三個「譯事楷模」。2 嚴復的話經過眾多的討論與爭論之後,我們發現:其實,信達雅除了是譯事的三難與三楷模之外,它也就是評判譯文的「標準」(criteria)、從事翻譯的「要求」(requirements)、針對翻譯的認可「條件」(conditions)、或考慮翻譯的「原則」(principles)。其實,它更是譯者想要達到的「目標」(goals)。32.5 但是,譯者想要達到的目標真的就是信、達、雅這三個嗎?從「原文」和「譯文」這兩個面向來看,我們當然可以說:譯文對原文要「信」(忠實),而譯文本身也要「達」(通順)。你總不可把原文加以扭曲、胡譯,也不能讓譯文唸起來不順,讀起來不通。因此,就如黃邦傑所說的,信與達確實是翻譯的「共同標準」與「最低標準」(223)。當奈達 (Nida) 說翻譯是要複製「最接近而且自然的相等 [訊息]」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時,所謂「最接 近的相等」就是指「信」,所謂「自然的相等」就是指「達」。文句讀起來很順,含義想起來能通,那就是「自然」。
比方說,你把它譯成ڊIf you still have a kind heart, the world is heaven everywhereڂifyou dare to do evil things, where on earth is not hell?ڋ,這英文很通順,但那「對仗」的趣味已經大不如原文了。6.12 詩或歌裡的節式(stanzaic form) 、韻律(meter) 、韻脚(rhyme) 、頭韻(alliteration) 、母音和諧(assonance) 、子音和諧(consonance) 、乃至不和諧音(cacophony) ,理論上都是形與音的文字遊戲。翻譯時,在「先顧含義」的原則下,往往無法讓譯文也兼顧到那些伎倆在形與音方面所產生的效用。如果堅持要顯示那些形與音的技巧,往往就得稍為變更原文的含義或句法。這也就是翻譯社一個「詩歌很難翻譯」的主要原因。例如,莎劇《如君之願》(As YouLike It) 有一首歌的部分歌詞如下:這四行如果譯成「在這綠林樹底下,誰愛跟我躺或趴,歡樂歌聲來應酬,迎對鳥兒好歌喉」,3或許每行音節數差不多(原文6,譯文7) ,也有押韻,但把ڊlieڋ譯成「躺或趴」,4顯然是為了押韻的緣故。
推薦連結:一些知識的分享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