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翻譯不會有什麼問題。可是,有些東西在不同的國度會有不同的象徵意義
在同一種語言裡,有些字詞語句雖然含義和用意相同,卻可能屬於不同的行業在不同的場合說的。例如,檢查官在法庭上可能說:「該罪犯已經翻供。」在街頭上,某老兄可能跟朋友說:「那犯人否認了自己說的話。」如果你翻譯前者為英文,便應該類似ڊThe
culprit has retracted the affidavitڄڋ如果論文翻譯後者,便應該類似ڊThe
offender has denied his own wordsڄڋ翻譯時,是要用行話(jargon) 、術語(technical terms)
或用平常話來翻同一個含義的句子,那也是一種考量。理論上,譯文與原文之間,還是要行話對行話、術語對術語、平常話對平常話,那樣才是相等。4.5
傳統上,有些字詞所指涉的東西會有大家認同的「象徵含義」(symbolicmeaning)。像古今中外都會認同:玫瑰花可以象徵女人的美麗。因此,把ڊMylo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ڋ譯成「我的情人就像一朵紅紅的玫瑰」,這翻譯不會有什麼問題。可是,有些東西在不同的國度會有不同的象徵意義,這時直譯那東西的名稱,便可能產生不解的困擾。例如,英文ڊHe
has horns on hisheadڋ不能譯成「他頭上有角」,而要譯成「他(頭上) 戴了綠帽」,才是相等的譯文。原因是:在西方,「當烏龜」(being a
cuckold) 是以頭上長角為象徵,但在中土則以頭戴綠帽為象徵。4.6 在各個文化中,也有許多字詞語句帶有「典故的含義」(allusive
meaning)。例如,在中國的文化裡,所謂「管鮑之交」指的是有如春秋時齊人管仲與鮑叔牙的知己之交。當你把「他們是管鮑之交」譯成英文時,如果只譯字面上的ڊTheir
friendship is like that of Guan and Baoڋ,西方人可能因為不明管鮑的典故而不知其含義。如果你把它譯成ڊThey are
true friends like Guan and Baoڋ,那就更清楚了。但如果要用對應的典故,或許那句話就可改譯成ڊThey
areڪtrueګfriends like Damon and Pythiasڋ。在古希臘的傳說中,D 和P 兩人也是情同管鮑。
口譯工作者,特別是為政要或企業上層當口譯的人,工作可以用如履薄冰來形容,任何一句不經思考的翻譯都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因此馬虎不得。工作涉及談判,談判過程中的爭執也有可能讓譯員承擔風險,如果被推諉責任,小夥伴們一定要沉得住氣,畢竟一時的爭論並不能帶來自己想要的結果。另外,還要隨機應變,遇到文化不通或交流有礙的情況,譯員也要通過自己對文化的認知,學會避免一些尷尬的局面。如果在企事業單位工作,由於長時間做對外翻譯類工作,小夥伴們會對所在單位發展態勢及最新動態了解得較為清楚。與此同時,翻譯的另一個優勢是能夠比其他同級別職位有更多直接接觸上級領導的機會,因此翻譯社職業發展前景也較為寬廣。
有人曾說「翻譯的相等」(translation equivalence) 有四種類型:一在字詞、一在語法、一在風格、一在文體。3 其實,不管字詞、語法、風格、或文体,翻譯所要求的三個 F (信、達、恰) 都是在四個 S 的層面上運作。義 (sense) 是頭腦的認知,音 (sound) 與形 (shape) 是耳朵和眼睛的覺知,境 (situation)則是身心的感受。義、音、形、境這四個層面,便是翻譯社翻譯時要企求相等的層面。一般的翻譯都是先考慮「義」,以「義」為重。但翻譯有韻律、有韻腳的詩歌時,音的考量可能跟義的考量同等重要。在「圖像詩」(shaped poem)或「具像詩」 (concrete poetry) 裡,形可能比音、義都重要。所以,翻譯何伯特 (George Herbert) 的 “The Altar” 那首詩時,就要先設法讓譯文的文字排列有「祭壇」的形狀。4 不過,並非各種翻譯都有義、音、形、境這四個層面可以考量。既然口譯通常只聽到口述的聲音而沒看到文字排列的形狀,口譯便不用考慮形的層面。3.8 任何話語都有使用的「(情) 境」 (situation)。在談論中或文章裡,話語的上下文 (context) 是話語本身的「處境」。說出/寫出話語或聽到/讀到話語的場合 (occasion, case) 或氣氛 (atmosphere),是話語本身以及說、聽、寫、讀話語的「環境」(surroundings, circumstances)。話語中所帶有的說話者或書寫者的態度 (attitude) 和語氣 (tone),是表現話語的「心境」(mood)。總之,話語的處境、環境、和心境都是「情境」或「境」。
推薦連結:一些知識的分享
口譯工作者,特別是為政要或企業上層當口譯的人,工作可以用如履薄冰來形容,任何一句不經思考的翻譯都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因此馬虎不得。工作涉及談判,談判過程中的爭執也有可能讓譯員承擔風險,如果被推諉責任,小夥伴們一定要沉得住氣,畢竟一時的爭論並不能帶來自己想要的結果。另外,還要隨機應變,遇到文化不通或交流有礙的情況,譯員也要通過自己對文化的認知,學會避免一些尷尬的局面。如果在企事業單位工作,由於長時間做對外翻譯類工作,小夥伴們會對所在單位發展態勢及最新動態了解得較為清楚。與此同時,翻譯的另一個優勢是能夠比其他同級別職位有更多直接接觸上級領導的機會,因此翻譯社職業發展前景也較為寬廣。
有人曾說「翻譯的相等」(translation equivalence) 有四種類型:一在字詞、一在語法、一在風格、一在文體。3 其實,不管字詞、語法、風格、或文体,翻譯所要求的三個 F (信、達、恰) 都是在四個 S 的層面上運作。義 (sense) 是頭腦的認知,音 (sound) 與形 (shape) 是耳朵和眼睛的覺知,境 (situation)則是身心的感受。義、音、形、境這四個層面,便是翻譯社翻譯時要企求相等的層面。一般的翻譯都是先考慮「義」,以「義」為重。但翻譯有韻律、有韻腳的詩歌時,音的考量可能跟義的考量同等重要。在「圖像詩」(shaped poem)或「具像詩」 (concrete poetry) 裡,形可能比音、義都重要。所以,翻譯何伯特 (George Herbert) 的 “The Altar” 那首詩時,就要先設法讓譯文的文字排列有「祭壇」的形狀。4 不過,並非各種翻譯都有義、音、形、境這四個層面可以考量。既然口譯通常只聽到口述的聲音而沒看到文字排列的形狀,口譯便不用考慮形的層面。3.8 任何話語都有使用的「(情) 境」 (situation)。在談論中或文章裡,話語的上下文 (context) 是話語本身的「處境」。說出/寫出話語或聽到/讀到話語的場合 (occasion, case) 或氣氛 (atmosphere),是話語本身以及說、聽、寫、讀話語的「環境」(surroundings, circumstances)。話語中所帶有的說話者或書寫者的態度 (attitude) 和語氣 (tone),是表現話語的「心境」(mood)。總之,話語的處境、環境、和心境都是「情境」或「境」。
推薦連結:一些知識的分享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