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杜鵑、鳳凰分別代表歸思與尊貴;在西洋,杜鵑則影射瘋狂或「戴綠帽/當烏龜」
中、西文化各自發展的結果,有些事物變成了特殊的意象或象徵,其含義不是字面翻譯就能表達的。例如,龍在中國人的心中是帝王般崇高的,可是dragon
在西方人的心中是妖魔般邪惡的。在中國,杜鵑、鳳凰分別代表歸思與尊貴;在西洋,杜鵑則影射瘋狂或「戴綠帽/當烏龜」,鳳凰則象徵浴火重生。所以,當你把「杜鵑休向耳邊啼」和「香葉終經宿鸞鳳」分別譯成ڊCuckoos,please
stop crying to myژour earsڋ和ڊThe aromatic leaves have, at last, hadphoenixes to
perch onڋ時,若不加注,能讓西方人瞭解那隱藏的含義(歸思與尊貴) 嗎?同樣的,把ڊCuckoo, cuckoo! O word of fear!
Unpleasing to amarried ear!ڋ譯成「布穀,布穀!恐怖的詞呀!對結婚的耳朵不悅啊!」,若不加注,能讓華人瞭解那隱藏的含義(戴綠帽/當烏龜)
嗎?單單把ڊI will riseas a phoenixڋ譯成「我會起來像鳳凰」,若不加注,能讓華人瞭解那隱藏的含義是「浴火重生」而非「高為貴人」嗎?9.13
中、西文化各自發展的結果,也各自產生特殊的神話、典故。論文翻譯時,往往也要加注才能讓人明白。例如,把「嫦娥」音譯成ڊChڇang-o/
Chang E/Chang-erڋ,若不加注,許多洋人一定不知為何「嫦娥應悔偷靈藥」。把「牛郎織女」意譯成ڊthe cowherd and the weaver
girlڋ或ڊthe cowherd and thegirl weaverڋ,若不加注,許多洋人也一定不知「臥看牽牛織女星」的情意。
其中有一個小孩名為小斯當東,當時還是個小孩,是使團里最小的成員。在途中,他跟隨四名中國神父學中文,到面見乾隆的時候,已經可以對話了。乾隆對他很喜愛。他還和大學士松筠結下友誼。後來他進入東印度公司廣州商行工作,後來松筠出任兩廣總督,小斯當東靠著和松筠的友誼混得很好,在廣州如魚得水,並成為中國通,翻譯出版了《大清律例》。
5.4 在〈關於莎士比亞的翻譯〉一文裡,梁先生告訴我們許多有關他譯莎的訊息,其中有關策略與方法的部分,可以歸納成下列幾點:1.他選擇W. J. Craig 所編的牛津版莎士比亞全集為原文。2.他把莎劇裡的「無韻詩」全譯成散文。3.他保存原文的標點符號,譯文以原文的句為單位,逐句比對而翻譯。4.他既不要逐字直譯,也不要整句整段意譯。5.他盡量按實際讀音來譯外國的人名、地名,不將它改為中國式的人名、地名。6.碰到無法翻譯的雙關語,他便加註解以為交代。7.文字有原義、引伸義、假借義、舊義等,他要弄清楚其真義才翻譯。合起來,他要把莎劇譯成「能讀」就好,而不一定要「能演」。的確,梁先生是根據這些策略或方法來翻譯莎士比亞的。5.5 由這個實例,我們可以看出:翻譯的策略首先包括原文版本的選擇。有的作品會有若干版本的原文,不同版本的原文可能有不同的文字與內容。根據的原文若有不同,產生的譯文自然也不一樣,而不一樣的譯文或許就會影響到翻譯所要達成的目的。一般而言,譯者會選擇根據一個最精確、最常用、最好譯、或最如何的版本來翻譯,但有時也會採用「以某版本為主,另參考其他版本」的策略。其實,有翻譯社根本不根據真正的原文來翻譯,為的可能是個人的方便或某特殊因素。例如,翻譯《罪與罰》時,不根據俄文的原文而根據英文的譯文,可能是因為譯者看不懂俄文。又如,翻譯《格列佛遊記》(Gulliver’s Travels) 時,不根據原作者史衛夫特(Swift) 的原文,而根據某簡易的改寫版本,可能是為了把它當兒童文學而譯給小孩子看。
推薦連結:一些知識的分享
其中有一個小孩名為小斯當東,當時還是個小孩,是使團里最小的成員。在途中,他跟隨四名中國神父學中文,到面見乾隆的時候,已經可以對話了。乾隆對他很喜愛。他還和大學士松筠結下友誼。後來他進入東印度公司廣州商行工作,後來松筠出任兩廣總督,小斯當東靠著和松筠的友誼混得很好,在廣州如魚得水,並成為中國通,翻譯出版了《大清律例》。
5.4 在〈關於莎士比亞的翻譯〉一文裡,梁先生告訴我們許多有關他譯莎的訊息,其中有關策略與方法的部分,可以歸納成下列幾點:1.他選擇W. J. Craig 所編的牛津版莎士比亞全集為原文。2.他把莎劇裡的「無韻詩」全譯成散文。3.他保存原文的標點符號,譯文以原文的句為單位,逐句比對而翻譯。4.他既不要逐字直譯,也不要整句整段意譯。5.他盡量按實際讀音來譯外國的人名、地名,不將它改為中國式的人名、地名。6.碰到無法翻譯的雙關語,他便加註解以為交代。7.文字有原義、引伸義、假借義、舊義等,他要弄清楚其真義才翻譯。合起來,他要把莎劇譯成「能讀」就好,而不一定要「能演」。的確,梁先生是根據這些策略或方法來翻譯莎士比亞的。5.5 由這個實例,我們可以看出:翻譯的策略首先包括原文版本的選擇。有的作品會有若干版本的原文,不同版本的原文可能有不同的文字與內容。根據的原文若有不同,產生的譯文自然也不一樣,而不一樣的譯文或許就會影響到翻譯所要達成的目的。一般而言,譯者會選擇根據一個最精確、最常用、最好譯、或最如何的版本來翻譯,但有時也會採用「以某版本為主,另參考其他版本」的策略。其實,有翻譯社根本不根據真正的原文來翻譯,為的可能是個人的方便或某特殊因素。例如,翻譯《罪與罰》時,不根據俄文的原文而根據英文的譯文,可能是因為譯者看不懂俄文。又如,翻譯《格列佛遊記》(Gulliver’s Travels) 時,不根據原作者史衛夫特(Swift) 的原文,而根據某簡易的改寫版本,可能是為了把它當兒童文學而譯給小孩子看。
推薦連結:一些知識的分享
留言
張貼留言